说起刑法严酷,我们大多会想到秦朝和明朝。秦法对老百姓严酷,明法对官员严酷,但比起这个朝代,两朝都要自愧不如。这个朝代就是五代十国中的后汉。
问题来了,刑罚严酷到什么程度?法律规定:“盗贼毋问赃多少皆抵死。”也就是说,哪怕你只偷一文钱,在法律上就是死刑。这还不算,假设你做了盗贼,家人与四邻一并处死!来看看这个严酷法律是如何出台的。
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895-948年),河东太原人,先祖是沙陀族。刘知远从小就沉稳庄重,不好嬉戏。长大成人后,脸呈紫色,眼睛白多黑少,时人见了无不惊讶。
他先后在后唐明宗李嗣源和后晋高祖石敬瑭手下为将,雄武过人,勇猛善战,立下很多战功。公元947年,契丹灭了后晋。手握重兵的刘知远于是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
刘知远出身行伍之家,打了一辈子仗,当了皇帝后还是风格不变,对待下属很严厉,对待老百姓则是严酷。
五代十国,朝代交替不休,是典型的战乱时代,所以四方盗贼很多,刘知远为了杀一儆百,制订了史上最严酷的法律:“盗贼毋问赃多少皆抵死。”
不问赃物多少,抓住盗贼就杀!有这样心狠手辣的皇帝,就有穷凶极恶的大臣。下面这个人,史上一大酷吏。
后汉高祖刘知远像
他叫苏逢吉,是后汉的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史书对他有评价:逢吉为人,文深好杀。刘知远因为性格冷峻严厉,所以一般的大臣连和他说话都战战兢兢。
唯独苏逢吉左右逢源,经常观察皇帝脸色行事,颇受皇帝宠信。苏逢吉没有多少学问,却占据了宰相大位,随意处理朝廷大事。所以史书评价后汉“尤无法度”。苏逢吉特别喜欢杀戮。
刘知远有次过生日,派苏逢吉去酌情处理监狱囚犯用以祈福,称之为“静狱。”结果,苏逢吉进到监狱,将所有犯人集中起来,不分罪行轻重,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杀掉。然后,回报皇帝道:“狱静矣。”
后汉一律处死盗贼的法律够严厉了,但苏逢吉还是觉得“太过温柔”。《资治通鉴》记载道:苏逢吉自己草诏法律文书,下达到各州县,规定:凡是贼盗,家人连同四邻,皆全族处斩。
这是个严酷到令人发指的法律,在中国历朝历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秦朝虽然有族诛的法律,但那是针对欺君犯上、卖国造反等重罪才用,一般的偷盗行为,有剌面、割鼻、斩足和服苦役等等刑法。
不过,苏逢吉这条表态的法律遭到了各地官员的拼命反对。大家都表示:盗贼杀全家已经过分了,何况邻居全族被诛?苏逢吉见反对声太大,不得已,只有在文书上省去“全族”两字。
于是,正式的法律就是:凡是贼盗,家人连同四邻,皆处斩。这样严酷的法律,已经远远超出乱世重典的范畴,因而带来了惨烈的后果。山东郓州,捕贼使者张令柔“尽杀平阴县十七村民数百人”。
卫州刺史叶仁鲁,率兵捕盗贼。当时有十几个村民一起帮忙逐盗,到了山中盗贼逃散了,叶刺史则不分青红皂白,抓住这些村民,“断其脚筋,暴之山麓,宛转号呼,累日而死。”
叶仁鲁滥杀无辜,却被苏逢吉认为是个能干的人才!于是,天下地方官竞相效仿,因盗杀人泛滥成灾。残暴的苛政,根本带不来杀一儆百的作用,反而激发了更多人铤而走险。
刘知远死后,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内政纷乱,地方失控,最后大将郭威造反了。郭威起兵围攻汴京,大败汉军。苏逢吉跟着刘承祐逃到郊外,绝望之余双双自杀。
最大的“盗贼”郭威灭掉后汉后,做了后周王朝的开国皇帝。历史,无数次证实了庄子那句话: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秦和西汉都有连坐法,但不是无辜的株连,现代不也有包庇罪吗?还有许多连带责任的法律条纹,好经都让歪嘴和尚给念坏了!没有信托责任,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乱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