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大宋在历史上是一个极为“偏科”的王朝,她是历代王朝中的“文科状元”,但同时也是历代王朝中的“理科差生”。这一点,从赵匡胤立国之初的那一杯酒就奠定了整个大宋王朝的基本走向——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
这个政策的出台与延续,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金戈铁马的大唐盛世,得之于武,但也失之于武,骄横的武将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称诸侯,内讧不断,朝廷被架空,甚至皇帝的废立,也都有太监们和武将操纵,上演了一场春秋战国的大戏,而且这场戏一演就是几百年,到了五代十国,更是好戏连台,群雄并起,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转眼间又是一个朝代。节度使说换就换,皇帝说废就废,换成了,就一起升官发财,换不成,大不了一跑了之,再投新主。
赵匡胤就是在这种武人干政的高潮下黄袍加身的。因此他比谁都深知武人干政的弊端。于是,杯酒释兵权的安内方略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出台了,从此,君臣无猜相安无事,武将们放弃兵权回到家乡,有良田美姬相伴,且世袭罔替,何乐不为?赵家江山也会一劳永逸,赵匡胤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这本是出于皇权的稳固做出的一时之策,没想到后来者的登场亮相,竟相沿成习,变成了“祖制”,再也没有更改,即便边关吃紧,也是文官“出将”,还得派太监监军,一举一动都受牵制。等到战事稍停,将军再回朝“入相”,文豪范仲淹就是例子。武官的地位变得可有可无,军备之松懈,可想而知。
宋王朝与前朝唐王朝对于文、武的倚重程度,拿两首诗作比较,便可看出:
唐代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由此可见,唐代的风气,是对军人建功立业的崇敬与渴望。看看宋代: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是宋真宗的《劝学诗》,通篇不离“书”,两相对比,武备之松弛可见一斑。
再来说说杨家将在大宋王朝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之下,作为民间武装力量,宋朝廷能坐视老杨家一家独大而不管吗?那是肯定不能的。
那么杨家将到底实力如何,他们在整个大宋王朝军力中的地位如何?为什么杨家将的故事历久不衰?这就得弄清楚演绎与真相之间的关系。
我们所知道的杨家将的故事,大多来源于戏曲和说唱。至于为什么世代传唱,要在下一节与诸君交流。现在先还原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我们先简略地回顾一下杨家将的戏曲故事。
戏曲里说,老令公杨业满门忠烈,经过“金沙滩”一战,杨氏兄弟血染沙场,老令公悲愤碰碑,五郎出家、七郎被害,四郎、八郎失踪。仅剩老大(杨六郎排行老大,六郎是金人的叫法)六郎继续为国征战。六郎死后,杨宗保和杨文广成了戍守边关的中流砥柱。后来男人们都为国捐躯了,女将们不甘示弱,穆桂英、佘太君相继挂帅出征,十二寡妇征西……杨家将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鼓舞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让多少中华儿女慷慨悲歌,热血奔涌!
然而,这些故事只是后人们的一厢情愿和精神寄托,事实上远非如此。别说朝廷尚有百万雄兵,对私家兵的拥有量又多加限制,即便杨令公父子能征善战,手头兵力也是有限的,指望一个家族势力保护一个国家,对于赵宋朝廷来说,也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杨家将诸多名将里,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寥寥无几,确凿证据可查的,只有杨业、杨六郎和杨文广,其余都是后人编纂而成。关于这一点,我想,喜欢历史的都知道个大概,而且即使不知道,网上海量资讯也以满足你的需求,在此不再赘述。
何况,杨家将活跃于北宋初年,也就是960年前后(960年之前,在北汉、北周,后归顺宋),而“靖康之难”发生于1127年,距离杨家将时期,已经过去100多年。这个时候,即使是杨家第三代的杨文广,也已经去世半个世纪。而杨家后人,自此之后,就没有再出现过,至于被逼上梁山的青面兽杨志,还有南宋岳飞手下的杨再兴等,只是下层属官了,与“救宋”大业八竿子打不着。
所以,杨家将跟“救宋”扯不上什么关系。
那么,既然杨家将将不过十,兵不足万,为什么历代广为传颂?
杨家将走红背后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不是明清小说兴盛以后的产物,更不是现代人的意淫,其实,在北宋时期,杨家将的名声就已名满天下。杨家将之后60多年,欧阳修曾为杨家后人杨琪写过一篇墓志铭,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同时期的苏辙也写过一首“过杨无敌庙”的文章。可见杨家将的故事在北宋时期,就广为流传了。
南宋偏安一隅,屈辱求和,臣民们北望思乡、崇拜英雄的情结愈加浓郁。于是,杨家将故事就被民间艺人借来进行大胆的艺术加工,融入了神奇故事,虚构了众多人物,把北宋时期不少将领的故事,嫁接到杨家将身上,并大胆虚构了杨家将舍身救太宗的情节,把人们的崇拜英雄、安邦定国的家国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元杂剧出现后,杨家将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而真正把杨家将大戏演到高潮的还是明代。因为明代中后期内疲外弱的局面与北宋类似,杨家将的故事就成了当时人们借古言今的素材。同时,明朝廷也想借杨家将的名节,来宣扬忠君爱国、家国一体的思想。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杨家将故事趋于完善,人物事迹基本定型,其时间跨度足有百年之久,从赵匡胤登基起手,一直写到宋神宗赵顼变法,编织了杨家子孙世代忠诚报国,舍身抗敌的旷代大戏,在鼓舞民心,提振民族精气神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明清两代直到当代,杨家将故事从戏曲、说唱,到小说、影视,以及地方曲艺,各种文艺表现形式不断丰富,情节也更加跌宕多彩,
回顾杨家将故事的产生、流传到基本定型,表面上说的是杨家将的赤胆忠心保家卫国故事,其实,故事真正要表达的是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民族魂,是对历代英雄的礼赞和纪念。
杨家将与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一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所以生生不息、走向繁荣昌盛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符号,没有了这种精神与符号,历史将变得苍白,民族将变得懦弱。没有历史和血性的国家只能任人宰割!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