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当初秦国消灭了六国从而统一了天下,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有一个国家却一直都不曾被秦吞并,那就是卫国。
这个国家成立总共九百零七年,一共传承了四十一位君王,是周代各诸侯国中存活时间最久的一个,并且卫国也是这些姬姓诸侯国中最后一个走向破灭的国家。其先后在楚丘、帝丘与野王建都。
对于这个国家《史记》也是有着一定的记载的,秦国当时大肆吞并其他各国,而当时卫国也在各种兼并下仅仅剩下濮阳这最后一个地方了。而在秦灭了魏以后,对于这个弱小的国却没有特意去处理,而是将卫国唯一剩下的最后一块领地划分到了东郡。把当时的君主废了又新立了一个君王,之后又把这个国家挪到了河南野王县。
不过再怎么说,这个国家始终还是存活着的。而秦始皇对于卫国也并未真正地去剿灭,到他去世以后,秦二世才把卫国当时的君主贬为庶人,而卫国的生命也久就此结束了。
事实上,嬴政也并未完完全全地统一天下,能够证明这一点的不单单是当时还残存着的卫国,还有几个较为偏远的地方也是可以提供一些线索的。比如四川,也就是“滇”,这个地方对于秦来说是颇远的;还有广东,也就是“闽中”,这个地方也是偏远并且比较荒凉的。
而这些地方未被统一这一说法在史料中也是有迹可循的。在当时,滇由于地势险峻的问题而导致这个地方人烟稀少并且还保持着原本的神秘,因此对于这个地方,秦朝是没有去统一的必要的。而闽中虽然地形以及环境都没有滇那么复杂严重,但是它的地理位置相对于秦来说实在是太偏远了,并且闽中由于天气比较湿热也是常年人烟稀少的。
但是,也正是这些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比较正式的政权。在更久远的古代,这里曾是吴越的故地,而楚国后来将前击败,王室中的人死的死逃的逃,越国也就这么溃散了。一直到一个叫做“摇”的人来了,他统一了闽中地区,并且与其他的诸侯国合力对付秦国。
其实,最初对于闽中这个地区,秦朝也是有所关注的。不过,后来嬴政觉得这个地方过于偏远,因此那里的人肯定也是未开化的“蛮夷”,统治起来必定困难重重,而且这个地方距秦又很远,管理起来也不方便,因此也就象征性地在那个地方设置了郡县。嬴政对待这个地方并未像对待其他郡县一样设置专门的官员前去管辖,而是采取了君长制度。
由于之前这里曾被楚人统治过,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闽中保持着楚国的风俗,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讲楚国当成了正统。直到后来闽中被秦国接手,但却没有对这个地方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其实在当时两个政权是同时存在于闽中的,而这一情形就有点像现代的一国两制。
而在更加偏远地区,更是秦朝从未涉足的。没有去统一的理由也无非是距离秦太远,该地人迹罕至,想要统治这些地方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而又没什么非要统一这些地方的缘由。因此,这些地方没有被秦收入囊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并不偏远并且也不是人烟稀少的卫国又怎会逃过一劫呢?
对于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什么定论,但是有许多史学家对此曾做出猜测:
一个原因是,其实卫国早就无法被称为是一个诸侯国了,在公元前二十四年,该国曾被魏国消灭,一直作为魏国的一个小封地而存活着。公元前十三年,秦国才对仅有濮阳的卫国下手。因此对于秦国来说,这个国家的领土如此小,也算不得是个诸侯国,因此也没有灭国一说,因此不想浪费财力兵力去兼并它。
还有一个原因是,卫长期依附于秦国,相当于秦的附属国。而秦之所以当初能够统一六国,是少不了变革家商鞅的,也正是因为商鞅做出的卓越贡献而受到了秦王的封赏,把他封到了后来的卫国去了。不过,后来由于这场变革得罪了不少的权贵,而商鞅又得罪了后来的秦王,这就不但使得自己被五马分尸,并且后代也被尽数诛杀。
但是,秦国的后人们是依然记得着商鞅曾做出的贡献的,因此对他很是尊重。嬴政由于商鞅的关系,留下卫国也是情理之中。还有一说是因为吕不韦是卫国人,所以他也是卫国能被留下的一个原因。
不过,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得卫国能够存活下去,秦国的统一并不是完全的。秦始皇他也不是一个会感情用事的人,也许是由于滇和闽中虽然不大,但是想要将其吞并还是需要付出较为惨重的代价,而卫国能够依然活着倒更像是一个不吞并这些偏远地区的借口,就好像在说,区区一个小卫国我都留着,滇和闽中我也留着,这些地方不是因为我不能兼并,只是我不想而已。
直到公元前二零九年,卫国君主被秦二世贬为庶人,才标志着卫国彻底走向颠覆。也就是说,直到耗死大秦,卫国都撑着没亡国。
不过,虽然卫国这个国家很弱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确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而其中在卫国留学的时间就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