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节牌坊是什么意思?贞节牌坊的由来

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贞节牌坊?是谁制造的这副沉重的枷锁?在这场扼杀人性的闹剧中,宋明道学家们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贞洁到什么程度的烈女可以旌表敕建牌坊?

也许,贞节牌坊是中国礼教制度下的专属产品,对于贞节牌坊,我们第一会想到的可能是,这又是一位可敬的伟大母亲。是的,每一座贞节牌坊下一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但是对于每一位伟大的母亲而言,那一座座贞节牌坊就是一副副沉重的枷锁,是中国妇女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秦始皇首建怀清台,旌表寡妇“清”的功德

秦始皇时,巴邑(现在重庆巴南区)有个叫“巴清”的寡妇,她是入选《史记·货殖列传》的唯一女实业家。司马迁记载说:“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巴清”靠经营丹砂产业发家致富,并响应国家号召,捐款修建长城,始皇帝念及“清”疏财忠国之大义,敕封为“贞妇”。清寡妇病逝后,始皇帝御笔亲题“怀清台”。后又令李斯明法规、正风俗,刻石旌表,倡导贞节:“禁止淫佚,男女洁诚。夫为寄瑕,杀之无罪”。

秦始皇所云“贞节”通用于男女,而且,有妇之夫若偷腥奸淫妇女,女子可以杀死奸夫,不受罪过之责。

南宋及其之前的婚配制度很宽松

 

西汉宣帝刘询、东汉安帝刘祜也有诏赐贞妇的先例。但彼时的贞妇,绝非特指宋代以后狭隘的“贞洁烈女”,因为那时候离婚再嫁、亡夫改嫁皆为寻常。比如西汉朱买臣妻子因嫌弃朱家贫穷要求离婚,朱买臣无奈休妻。后来发迹后,依然厚待前妻及其丈夫。

 

《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东汉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回到娘家。当地官员闻听消息,争相为自己的儿子说媒:“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又有太守“遣丞为媒人”“既欲结大义”;东汉末年蔡文姬三度嫁人,也没遭非议。这些都说明,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宋代之前,女子离婚再嫁和改嫁,属于百姓家居生活,没有纳入“国家治理”层面。

汉唐,尤其是隋唐统治阶层,都是由游牧民族政权转化而来,因此受游牧民族风气影响,生活相对开放,异性交往比较自由,光是唐代有名有姓的再嫁公主就有20多人。

 

宋代承袭晚唐五代遗风,皇帝鼓励享乐,官吏受到厚待,像柳永那样的落魄文人,尚可养妾狎妓。女性也没有后来的大门不出二门不到的“女德”之规,贵族女子跟男子一样可以聚众娱乐,比如北宋政治家曾布的夫人魏夫人爱文学、喜热闹、办沙龙,亲近男士,李清照则乐与男士饮酒、放游。

 

但到了北宋,“贞洁观”急转直下。有人问程颐:寡妇孤苦无依,可否妻之?程颐说曰:男女相依为命,无妨。但就贞节而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娶了寡妇,男女都为失节。但他只是说说,他自己就一手操办,将守寡的外甥女改嫁他人。 

 

司马光鼓励百姓女子读书,范仲淹不仅主张寡妇改嫁,而且还要给予补助,他的儿子死后,就是他做主改嫁给了学生王陶做妻子。

 

即便到了南宋,改嫁也很普遍,著名词人李清照离婚后改嫁张汝舟,唐婉与陆游离婚后再嫁赵士诚。宋孝宗皇帝还亲自主持再嫁寡妇的丧礼。由此可见,即便在理学一统天下的南宋,妇女再嫁也很正常。

 

 

 宋代“道学”兴起,“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了专门针对女性的精神枷锁,“新儒学”先生们高自标誉,对前代婚配习俗大加鞭挞,认为汉唐“贞洁观”悖天理,不纯正,无礼法,讥之为“脏唐烂汉”,以至于“贞洁”观愈演愈烈,到了清代,严守妇道的贞洁观造成了中国女性的人间地狱。

 

从圣人朱熹和寡妇的命运,看"道学"的虚伪

这里的道学,不是老庄道学,也不是黄老道学,而是宋明理学之道学。

朱熹。南宋大儒、哲学家、大易学家、大思想家,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在配享孔庙祭祀的圣贤中,朱熹是唯一的一位非孔门亲传弟子。可见其儒家地位之尊崇。

 

有个叫严蕊的台州官妓,南宋词人,声色才绝佳,深得台州官场热捧。朱熹因与台州太守唐仲友学术相左而“有隙”,便以浙东常平使身份巡行台州,四处搜罗唐仲友“伤风化”罪证,弹劾唐仲友。

朱熹从严蕊下手,把她关押两个多月,严刑拷打,“一再受杖,委顿几死”。未曾想柔弱女子坚贞不屈:“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

此事因涉及两位大员,故引发朝野热议。宋孝宗审察案情,不偏不向,下了个无关痛痒的结论:“此秀才斗闲气耳”,并将朱熹调离现任。直到岳飞的儿子岳霖任提点刑狱,才释放严蕊,并问其归宿。严蕊挥毫作《卜算子》一首:"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岳霖判令从良,后被赵宋宗室纳为妾。现有戏剧《莫问奴归处》,久演不衰。

 

道学家们制定严苛的礼法,自己却不遵守。朱老夫子有两个尼姑做妾,大儿死,他与儿媳龌龊,致其怀孕。他哥哥去世后,为霸占哥家遗产,逼嫂改嫁,种种所为,为坊间所讥笑。宋宁宗降罪,朱熹上表认罪:所言之罪俱在,承认自己是“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可见礼教之恶劣,“圣人”之虚伪。

寡妇如何度过漫漫长夜。朝廷有礼法,寡妇能守者,敕建牌坊,万古流芳;若禁不住寂寞,坐下“伤风化之罪”,则有“浸猪笼”“游大街”等种种刑罚,逼得寡妇们长夜青灯、暗自垂泪。

寡妇改嫁。我们从“天要下雨,娘要改嫁”的故事中,便可窥见封建社会的寡妇们的活守寡的悲惨与无奈。

举子朱耀宗,高中状元被招为驸马。照例要衣锦还乡,光耀门楣。临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言其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为谢母恩,奏请皇帝允许为其寡母陈秀英树贞节牌坊。皇上准奏。

朱耀宗将此事转告母亲后,朱母由喜转悲。后经一再追问,朱母方道出原委。

原来朱母早就跟朱耀宗的老师张文举私下约定,待儿子出人头地,就改嫁张先生。现在好不容易熬出头,只等跟张先生携手共度余生,岂料儿子给弄了个贞节牌坊。

 

朱母无奈,只是叹气道:听天由命吧,今洗罗裙,明天若能晒干,便不改嫁;若裙子不干,就改嫁。顺从天意吧。

朱耀宗看天气晴朗,表示同意。岂料当夜天气突变,大雨倾盆,晾晒的裙子始终不干。

母亲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啊。

朱耀宗将家中之事如实禀报皇上,请皇上治罪。皇上连声称奇道: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我们无需考证故事的真实性,但这样的故事,的确是民情民意的表达。同时,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孝,不过是一种自私的虚伪掩饰,只为自己考虑,何曾为老人考虑?

 

南宋以后贞操宗教化

南宋以降,贞洁观愈益偏狭,清代进一步将贞洁观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把贞洁观宗教化、法制化,让本就可怜的女人雪上加霜。

清代针对“贞妇节女”,颁布了专门法律《礼部则例》。该法对“节妇”的名称概念、申报、评审的标准要求、建坊审批等诸事项,均做出详细的明文规定,把中国女性贞洁观推向邪恶的极致。

《礼部则例》规定,从京师到各级官府,都要遴选“优秀”节妇,修建“节孝祠”和大牌坊,实行春秋两祭。对于特别突出事迹的,皇帝要御赐诗章、匾额和缎匹物资作为嘉奖,朝廷并地方都要载入历史。

《古今图书集成》对此作过详细统计:宋代开始时,有节妇烈女152人,元代翻番到359人,明代猛增到27141人,清代更是遍地开花,贞节烈妇高达100万人之多!

古徽州是全国牌坊最集中、最普遍的地方。徽州的最后一座牌坊建于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牌坊上,镌刻着徽州地方几个朝代以来的贞节牌坊总数:属孝贞烈节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

鲁迅感叹国人灵魂之病甚于肉体,故弃医从文。他在《我之节烈观》中写道:节烈这两个字,从前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过“节士”,“烈士”之美称。然而后来专指女子……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是跟着已故丈夫自尽,或因强暴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

老子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人们预设的种种规范,不过是道的虚华掩饰,宋明理学家们不顾自然人性,一味强调贞洁礼法,恰好标志着失道悖德,忠信的丧失,这正是导致社会祸乱的罪魁祸首。

统治者的愚民教化,贞节观的神秘化、宗教化,把别人家的妇女守节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女性即便未嫁,丈夫死必得“尽节”,遭到强暴不被打死就得自己“寻死”,这些道学先生们把自己的道德好恶凌驾于别人家女性的生命之上,别人不可以“闺中望月”“园里看花”,道学先生们倒可以妻妾成群,左拥右抱,真是民之悲哀,国之不幸!

什么意思贞节牌坊贞节牌坊由来

相关文章

《道德经》“念歪”了什么后果?请看宋真宗赵恒的下场!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当然是一部好经。但是再好的经,一旦念歪了,就会适得其反、《道德经》说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的无为指的是不妄为,不是不作为,如果真的是要求人什么都不做,《道德经》就不是万经之王了。但有的人却把无为而无不为给掰开了、揉碎了,断章以取义,为自己的不作为贴上尊道贵德的标签,历史上就有一位喜欢念歪经的皇帝,他叫赵恒,宋代第三位皇帝宋真宗。 无为之下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在中原对周边游牧民族的战史...[详细]
2020-02-27
贞节牌坊是什么意思?贞节牌坊的由来
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贞节牌坊?是谁制造的这副沉重的枷锁?在这场扼杀人性的闹剧中,宋明道学家们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贞洁到什么程度的烈女可以旌表敕建牌坊? 也许,贞节牌坊是中国礼教制度下的专属产品,对于贞节牌坊,我们第一会想到的可能是,这又是一位可敬的伟大母亲。是的,每一座贞节牌坊下一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但是对于每一位伟大的母亲而言,那一座座贞节牌坊就是一副副沉重的枷锁,是中国妇女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秦始皇首建怀清台,旌表寡妇清的功德 秦始皇时,巴邑(现在重庆巴南区)有个叫巴清的寡妇,她是入选《史记货...[详细]
2020-02-12
《易经》和《道德经》《论语》它们有什么关系?
《易经》是群经之首,《道德经》是万经之王,《论语》是孔子主要言论的辑录。但《易经》是普遍认为的中华文化的源头,是道、儒两家的共同经典。 虽然老子和孔子都从《易经》里汲取营养,发展方面却大相径庭,甚至在根本问题上发生冲突,根本原因在于《易经》一言万端,见仁见智。老子是帝王师,当然站位更高,他是站在帝王的立场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再说透彻一点。 古代的学校是朝廷创办的公学。公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官师合一;而是政教合一。所谓官师合一,就是公学没有专职老师,所有的老师都是由朝廷官员兼任,学生也都是王公贵...[详细]
2020-02-11
老子“不争”的立足点在于“无为”
老子的无为不争贵柔守弱等主张,总会让人联想到无所事事、懦弱、避世等消极情绪,认为老子的思想保守、倒退,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思想截然相反。以孔子的伟大,尚且赞叹老子其犹龙耶,认为老子思想天造地化,神奇莫测,怎么可能被我们一眼看破呢? 老子思想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的无为不争的处世原则,在于他的贵柔守弱天道精神,在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融合中,各家不断汲取老子的思想营养,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熠熠光彩,与儒佛两家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巍巍大厦。 老子不争的立足点在于无为 我们要读懂老子...[详细]
2020-02-07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都是人生大智慧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其全部哲学系统都是围绕着道展开。但道可道非常道里面包含着不同含义的道,通常的注家认为,老子的道有常道和非常道两种,常道即是有名有相的道,非常道是指无名无相能生万物的道。 这种注解,显然不足以涵盖老子所言之道的广大精微,以及它的整体性、普遍性、共同性特质。 整部《道德经》,道的主线是可以为天地母的道,但同时,老子在不断阐述道的运动变化的法则、规律。但还有的地方,借德以阐道,特指一种准则或典范。因此,老子所言之道,既是形而上之天地母,又是有迹可循的运动变化规律,还是人生修养准则。 作为天地...[详细]
2020-02-03
老子:为何把我的 “无为”理解成“不作为”?误解还是曲解?
人们总是把老子与无为联系在一起,认为学习道德经,就是学习老子的清静无为。但老子真的是说,任他风云变幻花开花落,任他万事蹉跎自生自灭吗?我们来看看: 应该如何解读《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这段话是说无为的境界,是由日损之功累积而成,这个损就是磨掉、克服、摒弃的意思。损掉的是私心私欲。具体可以解释为: 做学问的,知见每天都在增长;修道的,若是每天都能摒弃一点俗世的情欲,日积月累,直至无欲无私,心境两忘,这才...[详细]
2019-05-29
读懂曲字,再读《道德经》《春秋》《易传》等经典就会迎刃而解!
读书三十年,今天终于发现,中国最早、最有智慧、最具有母性光辉的的汉字原来是她: 曲 。 这个判断可能会让你顿感错愕,因为我们知道,中国汉字来源于结绳记事和以图纪事,古人又最重天地、神鬼、祖宗,为何不是天人神鬼祖这些古人最为敬重的图腾,而偏偏是这个曲字呢? 如果我说,中国的古典文化源于神鬼崇拜,源于阴阳学说,源于天人感应,可能你不会反对。但如果说神鬼、阴阳、祖、申、由、甲等等,以及由这些字派生出更多的汉字,而这些汉字都出自曲字,你信吗?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 《伏羲女娲交尾图》 这幅图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和文化传...[详细]
2019-05-28
道德经的奥秘:带你穿越汉宋,直达三代,领悟原汁原味的《道德经》!
no.1绕过汉宋,直达三代 后人读经典往往盲人摸象,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以至于肢解经典,贻害无穷。比如《道德经》创作于周晚期,后世研习老子及其《道德经》,先是汉儒后是宋儒,结果是,经典原汁被加进汤料,而后人的后人又苦于时代的久远,无力直达愿意,只得采取隔代瞭望法来解读,远远望去,影影绰绰,似是而非,似有还无,致使本就玄远深奥的古籍原意与释义与越来越远,越发玄而又玄,恍兮惚兮。 比如,我们解读《道德经》,市面上流行版本何止千百种,竟然相去甚远,甚至相互矛盾。我们为什么不能绕开我们的前人的前人,直达老子那个时...[详细]
2019-05-26
老子生死关:母亲去世,老子饱餐一顿蒙头大睡,老子生死观是怎么样的?
生死观 老子出生前,父亲作为宋国司马,就战死疆场了,所以老子是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母子之间的感情可想而知。 老子自幼聪颖异常,十多岁就把前朝礼乐大臣商容的知识学完了,商容又推荐他到周王朝的太学学习,后来担任了周王的守藏室史。在朝中做官的时候,因惦念母亲,经常回家看望母亲,劝说母亲离开老家陈国相邑,到洛阳重置房产,永享天伦。可是,母亲故土难离,宁愿忍受母子分离的痛苦,也不愿抛家舍业,远徙他乡。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三十余载。这一天,忽有家讯传来,信中言其家母病危,言辞急切,急盼速回。于是报请周王,归家探视。长...[详细]
2019-05-25
孔子问礼,影响中国2500年。那么,孔子如何解读《老子》?
千百年来,关于老子和《老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给后人解读学习《老子》的智慧带来许多麻烦。该从哪里下手?谁的注疏更接近老子?是大智者河上真人,还是年未弱冠的青年才俊王弼?既然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我们何不绕过河、王诸公,直奔孔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春秋》《吕氏春秋》《孔子世家》《礼记》等诸典籍均有记载,并有四次之多。可见,除了老子的的大弟子尹喜外,知老者懂老者,孔子当位列其一。 看看孔老夫子对于老子及其《道德经》作何解答 1、《道德经》的销量问题 光明网、上观新闻这些主流媒体报道说,在西方国家,《道德经》...[详细]
2019-05-24
老子与尹喜的一段对话,终于帮我们解开了《道德经》“道”的真相!
尹喜见老子 尹喜:我是城防的守将,我精通剑道。天天交际应酬精通茶道。今天遇到先生,跟您再学习一下您的道,以后就又多了一门技艺。 老子:你的所谓道,小道耳。 道可道,非常道 我所说的道包含宇宙、天地、万物总体运行的轨迹和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到包容一切,小到永无止境。这个道,是一切得以产生的根本,又是一切运行的依据。这个道不是一般的道,一般的道指的是方法、技术,比如你所说的剑道、茶道、棋道等。 尹喜:道何以名之? 老子:名可名,非常名。 我们可以将包含宇宙、天地、万物总体运行轨迹和规律的这个东西起名字...[详细]
2019-05-24
“塞其兑,闭其门”,“用其光,复归于明”;拔出你身体的天线,去接收无尽的
“塞其兑,闭其门”,消除杂音,这是基本要求。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去外面乱搞,不要老想着声色犬马,不要贪吃贪喝,尤其是那些当官的(驰骋畋猎)太贪玩,搞得自己心荡神移,乐不思归,其结果,只会让你找不到自己的灵魂。...[详细]
2019-05-21
“正一”二字究竟作何解释?看下《云笈七签》《道德经》《道门十规》《二十
作为玄门道众,我们首先应当了解正一派为什么要以正一为名?也就是要了解正一的内在含义。 那么,正一是什么意思?老祖天师当时立教为什么要以正一为名? 道经告诉我们,老祖天师得到太上道祖亲授他正一盟威之道。也就是说正一之道是太上道祖亲授祖天师的,因而正一之道从老祖天师立教之时就开始了,并以此作为我们入道、学道、行道人的目标。 正一具有怎样的意义 那么,正一具有怎样的意义呢?《云笈七签》中说:正一者,真一为宗。也就是正一是以真一为宗本的。道经里面说正即正以治邪,正的反面就是邪,要以正的东西来克服邪的东西。一就是一...[详细]
2019-05-17
本土不温不火的老子《道德经》在西方的销量超过耶稣《圣经》
在中国不温不火的《道德经》,在持续霸占西方销量排名榜第二的高位之后,又继续攀升。据光明网、上观新闻等媒体报道,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在2018年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 德国电视台曾做过一项调查,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这是中国的经典,也是我们的经典。,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因为迷恋老子思想,以至于德国媒体将其专机命名为空中老子。 壹 需要道德经拯救没落的西方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人开始关注老子的思想。当时的西方世界...[详细]
2019-05-05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是一本超越时间的书
《道德经》是一本超越时间的书, 其中的每个字句所蕴含的深意, 远远超过了其字面的意思。 这些超越时间之上、 凝结着智慧的经典之所以神圣, 是因为它们的文字是开放性的, 它们包含...[详细]
2019-04-26
  • 《道德经》“念歪”了什么后果?请看宋真宗赵恒的下场!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当然是一部好经。但是再好的经,一旦念歪了,就会适得其反、《道德经》说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的无为指的是不妄为,不是不作为,如果真的是要求人什么都不做,《道德经》就不是万经之王了。但有的人却把无为而无不为给掰开了、揉碎了,断章以取义,为自己的不作为贴上尊道贵德的标签,历史上就有一位喜欢念歪经的皇帝,他叫赵恒,宋代第三位皇帝宋真宗。 无为之下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在中原对周边游牧民族的战史...
  • 孔子问礼,影响中国2500年。那么,孔子如何解读《老子》?
    千百年来,关于老子和《老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给后人解读学习《老子》的智慧带来许多麻烦。该从哪里下手?谁的注疏更接近老子?是大智者河上真人,还是年未弱冠的青年才俊王弼?既然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我们何不绕过河、王诸公,直奔孔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春秋》《吕氏春秋》《孔子世家》《礼记》等诸典籍均有记载,并有四次之多。可见,除了老子的的大弟子尹喜外,知老者懂老者,孔子当位列其一。 看看孔老夫子对于老子及其《道德经》作何解答 1、《道德经》的销量问题 光明网、上观新闻这些主流媒体报道说,在西方国家,《道德经》...
  • 《易经》和《道德经》《论语》它们有什么关系?
    《易经》是群经之首,《道德经》是万经之王,《论语》是孔子主要言论的辑录。但《易经》是普遍认为的中华文化的源头,是道、儒两家的共同经典。 虽然老子和孔子都从《易经》里汲取营养,发展方面却大相径庭,甚至在根本问题上发生冲突,根本原因在于《易经》一言万端,见仁见智。老子是帝王师,当然站位更高,他是站在帝王的立场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再说透彻一点。 古代的学校是朝廷创办的公学。公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官师合一;而是政教合一。所谓官师合一,就是公学没有专职老师,所有的老师都是由朝廷官员兼任,学生也都是王公贵...
  • 老子与尹喜的一段对话,终于帮我们解开了《道德经》“道”的真相!
    尹喜见老子 尹喜:我是城防的守将,我精通剑道。天天交际应酬精通茶道。今天遇到先生,跟您再学习一下您的道,以后就又多了一门技艺。 老子:你的所谓道,小道耳。 道可道,非常道 我所说的道包含宇宙、天地、万物总体运行的轨迹和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到包容一切,小到永无止境。这个道,是一切得以产生的根本,又是一切运行的依据。这个道不是一般的道,一般的道指的是方法、技术,比如你所说的剑道、茶道、棋道等。 尹喜:道何以名之? 老子:名可名,非常名。 我们可以将包含宇宙、天地、万物总体运行轨迹和规律的这个东西起名字...
  • 道德经的奥秘:带你穿越汉宋,直达三代,领悟原汁原味的《道德经》!
    no.1绕过汉宋,直达三代 后人读经典往往盲人摸象,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以至于肢解经典,贻害无穷。比如《道德经》创作于周晚期,后世研习老子及其《道德经》,先是汉儒后是宋儒,结果是,经典原汁被加进汤料,而后人的后人又苦于时代的久远,无力直达愿意,只得采取隔代瞭望法来解读,远远望去,影影绰绰,似是而非,似有还无,致使本就玄远深奥的古籍原意与释义与越来越远,越发玄而又玄,恍兮惚兮。 比如,我们解读《道德经》,市面上流行版本何止千百种,竟然相去甚远,甚至相互矛盾。我们为什么不能绕开我们的前人的前人,直达老子那个时...
  • 本土不温不火的老子《道德经》在西方的销量超过耶稣《圣经》
    在中国不温不火的《道德经》,在持续霸占西方销量排名榜第二的高位之后,又继续攀升。据光明网、上观新闻等媒体报道,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在2018年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 德国电视台曾做过一项调查,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这是中国的经典,也是我们的经典。,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因为迷恋老子思想,以至于德国媒体将其专机命名为空中老子。 壹 需要道德经拯救没落的西方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人开始关注老子的思想。当时的西方世界...
  • “正一”二字究竟作何解释?看下《云笈七签》《道德经》《道门十规》《二十四治》《想尔注》
    作为玄门道众,我们首先应当了解正一派为什么要以正一为名?也就是要了解正一的内在含义。 那么,正一是什么意思?老祖天师当时立教为什么要以正一为名? 道经告诉我们,老祖天师得到太上道祖亲授他正一盟威之道。也就是说正一之道是太上道祖亲授祖天师的,因而正一之道从老祖天师立教之时就开始了,并以此作为我们入道、学道、行道人的目标。 正一具有怎样的意义 那么,正一具有怎样的意义呢?《云笈七签》中说:正一者,真一为宗。也就是正一是以真一为宗本的。道经里面说正即正以治邪,正的反面就是邪,要以正的东西来克服邪的东西。一就是一...
  • 读懂曲字,再读《道德经》《春秋》《易传》等经典就会迎刃而解!
    读书三十年,今天终于发现,中国最早、最有智慧、最具有母性光辉的的汉字原来是她: 曲 。 这个判断可能会让你顿感错愕,因为我们知道,中国汉字来源于结绳记事和以图纪事,古人又最重天地、神鬼、祖宗,为何不是天人神鬼祖这些古人最为敬重的图腾,而偏偏是这个曲字呢? 如果我说,中国的古典文化源于神鬼崇拜,源于阴阳学说,源于天人感应,可能你不会反对。但如果说神鬼、阴阳、祖、申、由、甲等等,以及由这些字派生出更多的汉字,而这些汉字都出自曲字,你信吗?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 《伏羲女娲交尾图》 这幅图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和文化传...
  • 老子生死关:母亲去世,老子饱餐一顿蒙头大睡,老子生死观是怎么样的?
    生死观 老子出生前,父亲作为宋国司马,就战死疆场了,所以老子是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母子之间的感情可想而知。 老子自幼聪颖异常,十多岁就把前朝礼乐大臣商容的知识学完了,商容又推荐他到周王朝的太学学习,后来担任了周王的守藏室史。在朝中做官的时候,因惦念母亲,经常回家看望母亲,劝说母亲离开老家陈国相邑,到洛阳重置房产,永享天伦。可是,母亲故土难离,宁愿忍受母子分离的痛苦,也不愿抛家舍业,远徙他乡。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三十余载。这一天,忽有家讯传来,信中言其家母病危,言辞急切,急盼速回。于是报请周王,归家探视。长...
  • 老子:为何把我的 “无为”理解成“不作为”?误解还是曲解?
    人们总是把老子与无为联系在一起,认为学习道德经,就是学习老子的清静无为。但老子真的是说,任他风云变幻花开花落,任他万事蹉跎自生自灭吗?我们来看看: 应该如何解读《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这段话是说无为的境界,是由日损之功累积而成,这个损就是磨掉、克服、摒弃的意思。损掉的是私心私欲。具体可以解释为: 做学问的,知见每天都在增长;修道的,若是每天都能摒弃一点俗世的情欲,日积月累,直至无欲无私,心境两忘,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