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劫概念和轮回一样,深入中国人人心。在传统文化中,人以及动物在修行过程中一定会经过天劫,多为雷、火二劫。而农历五月,万物(尤其是动物、爬虫、妖物、鬼物)在这个月比较容易兴奋,而这个月往往也被视为渡劫高发之月。
壹
巨雷、狂风、暴雨。
在每一年的农历五月,这都会是新闻中的关键词。这是自然现象,而在古代这三种事物往往会与渡劫一词进行联想。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动物修行到一定时候,便要接受上天的考验,这便是天劫,渡过天劫便进入了更高层次的修行之道,如果失败,轻则有损修行,重则魂飞魄散。
关于渡劫,人们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便是为何有天劫。在古代哲学观中,人们认为世间万物都遵照着一种共同的法则“天道”而运转、生存。比如,一个人正常的寿命是在一定范围以内,而超过这个范围则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天道的桎梏,那么天道是不能允许的。
天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解读为了具有两面性的存在:严格而又仁慈。严格的地方在于,一切不符合天道(规律)的事物都会被天道视为异数,而仁慈的地方在于,天道对于异数并非斩尽杀绝,而是通过天劫测试,给予机会。
比如蛇,在修炼到一定程度后,便往往通过走蛟的行为获得更大的正果,而雷劫则是这场旅途最终的考验。同样狐狸、黄鼠狼在修行过程中也会遭到天劫的检测。
这并非一个以实力说话的赛场。面对天道,世间再强大的力量往往都是空谈(但有例外),真正决定渡劫成败的其实是德行(功德)以及机缘。
实际上,这是直到今天都会被人搞混的两个概念,一个人有了很大的功德其实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定会有某种机缘。功德和机缘之间,并非一种有着某种公式的等号运算。这有点类似于老话:尽人事、听天命。如果没有功德,那么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机缘(当然也有罕见的特例)但有了功德,却不一定会有机缘。
贰
农历五月,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月份。如果你的家里养育猫狗,那么一般在这个月你能明确感受到它们身上的躁动。
曾有一位高人对小编说过一句话:“每到五月,你家里猫思考的事情都会比往常多的多。”本质上农历五月似乎是上天留给万物(人类之外万物)的一个月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五月的禁忌其实算是最多的之一。比如,一些中医门派认为,在农历五月,夫妻应当减少云雨的频率,甚至减少肉类食物的摄取。
而在历史典籍上,一些朝代曾明确规定在农历五月减少捕猎及开采的力度。看上去,农历五月似乎是上天留给大自然休息的一个月份。如果单纯观察一下动物界,很多动物的择偶及繁衍期都会在农历五月进入一个高峰,对于动物们而言,农历五月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兴奋的月份,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动物会在这个月去挑战修行的试炼。
具体来说的话,农历五月,长江及其沿岸的部分地区会进入雨季,对于需要借助大江大河完成走蛟的蛇类和水族而言,更充沛的水量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客观条件。端午节其实是农历五月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天邪物和毒物比较活跃,所以人们会用雄黄酒、艾草等手段辟邪、祛毒。而这些邪物和毒物,在古代的信仰体系中正是以动物、妖物为首的一些存在。
传说聪明的妖物,并不会选择在农历五月渡劫。因为这个月份虽然客观条件适合渡劫,但天庭及相关系统的检测、管理力度也很大。有一些特别聪明的妖物,会特意选择冬天特别冷的日子渡劫,就是为了降低关注度。在渡劫的问题上,高人气并不是什么好事。
叁
有一些在妖界名气很大的家伙,其实最终吃亏就吃亏在名气上了,因为这种“名妖”早就是天庭的重点观察清单里面的贵宾,几乎没有漏网的机会。
其实对于所有试图完成修行的妖物而言,寻找漏网的机会都是不太可能的,只是力度可能会有不同。在一些情况下,传言天庭确实会为一些妖物“网开一面”
首先,这个妖物确实立下的巨大的功德,这个功德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功德概念本身。比如有别的妖物打着天庭或者某神明旗号做坏事,然后这个妖物成功破获了这个犯罪团伙,这对于天庭而言是大功一件。
其次,这个妖物原本就和天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是曾经某位天庭成员的转世,下界是为了完成修行,以及一些高僧、大道的转世体,往往都会得到一些照顾。
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就是这个妖物的实力达到已经用语言无法描述的强大程度。上文所说的“面对天道法则实力没有用处”其实是指的一般的强大概念,总会有某些特例。
一些妖物还是妖物时,就直接获得了天庭的册封(封正,获得神阶)还有一些妖物因为特殊原因,属于天庭不方便随便出手解决的状况,这些妖物在渡劫时,有一定的可能性被“行个方便”。
肆
不过一直有一种观点,就是不是所有妖物都需要经过天劫这道试炼的。在妖物领域,似乎也有出身的问题,一些传统的类似于人类贵族的妖物世家的成员,据说并不一定要通过渡劫的渠道获得进一步修行的机会。
在妖物的世界中,没有家族力量支撑的、没有高贵血统继承的“野妖”大约占到99%甚至更高的比例,而这些妖物基本上都是需要渡劫的。
传说不必经过渡劫的妖物家族之一是著名的白泽的家族,其实白泽应该已经不算是妖物的范畴了,更偏向于神兽的范畴。不过神兽是后代的概念,古代并没有“神兽”一词。人们会把麒称为“仁兽”部分传说中的存在称之为“灵兽”。
白泽家的特殊地方,在于直到今天中国人拥有的各种妖物“图鉴”都是第一代白泽当年留下的,它给黄帝的妖物(还有鬼物和特殊存在)的资料中,记录了11520种存在,这其实远远超过了《山海经》及后代各种妖物鬼物类书籍的记载。只是目前,白泽的这份资料大部分失传了,如果能够得到白泽的这份珍贵资料,中国真实的妖物世界,便能窥探的更为透彻了。
渡劫时的动物一般比较躁动,脾气也不会太好,所以在农历五月,不要去一些奇奇怪怪或者偏僻的地方,以防打扰人家渡劫的大事。
遇到渡劫的动物,要说客气话及祝福话。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1400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不同时期的移民利用宗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3051.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天主教方济格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明戚家军抗击倭寇,清郑成功收复台湾,近现代陈嘉庚、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