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图选自《大秦赋》等与内容相关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周末好呀!最近我在追新剧《大秦赋》,虽然某些剧情的确有槽点,但服化道还是很值得看,朱珠扮演秦始皇母亲赵姬,美艳又风情:
邬君梅的华阳夫人拿得起放得下,眼尾飞红,发髻高挽,暗色服装金丝闪耀,是威严又含蓄的贵气。
不过,先秦时期“王的女人”真的这么奢华吗?
周末继续我的考古小爱好,这次陪你看看真实的“赵姬”“华阳夫人”们。
我离2300年前的先秦女性最近的一次,是很多年前在湖北荆门博物馆看《战国女性及郭店楚简展览》。与身份清晰的西汉贵妇辛追夫人不同,她比辛追年长150多岁,只能用生存过的地域年代来命名叫“郭家岗战国女性”。
据说1994年刚出土时,她静静躺在五颜六色的丝绸里,皮肤坚韧,头发造型保存完整,四肢关节都能弯曲。
△这是郭家岗一号墓里被盗墓贼抛弃的战国古丝绸片,朱红凤鸟纹织锦的色泽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来与她相伴的有200多件精美的器物,包括当时所见最为完整的一套楚国乐器,其中甚至还有一件蒙皮尚在的战国鼓,世界上都是第一次发现。
可惜的是,最初见到这位夫人的不是考古工作人员,而是盗墓贼。
△虎座鸟架鼓,据说墓中出土了一套当时所见最完整的楚国乐器,然而,被追缴的仅为双虎、双鸟和一对鼓槌,那件世界上尚未发现的蒙皮尚在的战国鼓,至今不知去向。
强盗先把文物洗劫一空,接着将七八寸厚的棺木砍开一个大洞,把墓主人衣物随意剥下,更让那精美的对龙对凤对鹿花纹图案,经过酒精喷洒,反复揉卷,长时间的捂烤,变得残破不堪。
见她头发完好,发髻里挽着一个“簪”,琢磨头发也能卖钱,于是扯掉了她的头发。
△左边是商代晚期人首笄形器,右边是西汉镂空云凤纹白玉笄。殷商时期的古人就开始用簪了,周代起女子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没有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此次古墓盗掘中,被破坏的国家一级文物就有菱形纹夹袄、对龙对凤对鹿纹锦被、虎座鸟架鼓等等7件。
△同类型纹样见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对龙对凤纹锦,主题为对龙、对凤和对虎纹样,中间穿插各种小型几何纹、杯纹和象征太阳的星纹等。
△这是另外一座战国古墓,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对凤对龙纹浅黄绢面绵袍”,现藏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这座古墓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丝绸宝库,本来我们的丝绸宝库应该不只这一个。
《大秦赋》中女性的妆容都很有特点,比如面孔粉白,大平眉,红色系眼,两千多年前的姑娘们真这么化妆吗?
《楚辞》记载:“粉白黛黑,唇施芳泽”。
粉,白粉敷面。早在夏商周时期,女孩们已经开始化妆,她们直接用梁米或粟米做成的米粉,用丝绸或丝棉制成的粉扑获得白皮肤。
△刺绣粉袋,新疆民丰大沙漠一号汉墓出土,以前的文章里给大家po过辛追夫人的粉扑和宋代的粉饼,这次是我找到最早的化妆工具。
黛,用青黛画眉。
很容易就想到《离骚》里那句著名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哈哈,在那么久以前男女就都意识到眉毛的重要性了。
“蛾眉”应该是指眉毛画的像蚕蛾触须一般纤长柔美而灵动,可不是像蚕宝宝一样粗长。
△战国中晚期楚墓帛画,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保存完整,画中女子身着缀绣卷云纹的宽袖长袍,发髻下垂,画着又长又细的眉毛。
当时女性为了画眉,要先剃掉原来的眉毛,用粉覆盖,再用“黛”画出想要的眉形——我感叹一句:半永久是多么好用啊。
用来做“黛”的有矿物也有植物,植物类叫“青黛”,用来画眉会根据深浅呈现青、翠、绿等等丰富的色彩。
△西汉漆盒石砚,可以用来研磨石黛
而影视剧里人手一份的“红色眼影”当年并没有,她们涂颊红可能性更大,比如燕国女子就用一种植物汁液制作胭脂,更广泛的说法是胭脂从汉代初年才开始,先秦女子用朱砂涂腮红,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和宫人才会使用。
△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出土乐舞陶俑,她们都头梳高簪,施粉红彩,脸上的“腮红“可比我想像中要红多了
关于先秦人们的化妆用具,湖北枣阳一处叫“九连墩”的战国楚墓群,还出土过一套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便携式漆目梳妆盒”。
长35厘米,宽11.2厘米,盒子里有不同形状的凹槽,放了一面铜镜、一把梳头发的木篦子、一盒用作基础护肤的面脂,还有一把修眉毛刮脸的刮刀:
这么精巧的梳妆盒居然不属于女子,它的主人是位年龄35~40岁“大夫”级别的楚国男性贵族。
战国楚墓男性陪葬梳妆盒可不在少数,另外出土最多的器物就是各种各样精致的铜镜:
△左边战国四山纹铜镜,山在古代象征不动、安静、养物,含有吉祥之意,右边是战国镂空钮蟠螭纹铜镜,蟠螭纹是一种变体的龙纹。
△装镜子的小竹笥和镜衣,纹样都很精致,《战国策齐策》记载“朝服衣冠,窥镜”,图源荆州博物馆
可见当时除了女性化妆,精致boy也不少,早起要对着镜子束发,平时还要携带梳妆盒,随时“补个妆”~
《大秦赋》中女性们梳高发髻,佩戴各式玉耳环。
但在现实中,从周朝开始,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除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出土了一些耳环,中原地区,春秋战国包括后来的汉代,都很少有耳环出土,“贯耳”甚至是一种刑罚,先秦贵妇戴耳环的可能性很小了。
△山东淄博市博物馆在临淄区商王村西侧,发掘到一对金嵌宝金耳坠,造型之美在国内先秦墓中非常罕见,这也是齐墓首次发掘出土类似耳环,从造型看和匈奴地区的耳坠有相似之处,但制作之精致又和匈奴的饰品有区别,是先秦耳饰中的一例奇葩
她们用簪珥——将珠子一类的饰品用丝线系在簪首上,垂于耳畔,让它时刻敲打耳朵,也有“戒妄听、谨慎自重”的寓意。
我注意到华阳夫人除了耳饰,耳边也有过一个类似的饰品:
再看两件战国灯台,姑娘们的发型也和剧里不太一样,至少没有那么高。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当时的女孩也注意鬓发的修饰,会把鬓发修剪垂下来,我想象了一下,可能是像下面这位鬓发在耳边飘飘的意思:
△不管发型对不对,哈士奇是西伯利亚雪橇犬,当时不太可能有
秦统一六国之后,发型、发饰逐渐高大,《中华古今注》记载秦宫里的女子头上插凤钗,还爱插花,秦始皇曾经让人夏天戴芙蓉冠子,一种制作成荷叶舒卷形状,再加入粉色荷花瓣,以及五色花朵的头饰。
呃,总觉得这个描述,有些像《唐明皇》里,造型师李建群老师给杨玉环设计的“荷花帽”:
千万别觉得秦始皇的审美就是所有东西都要黑压压。秦始皇是规定男性大礼服上衣下裳黑色为最上,但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普通人穿白色。
从出土的文物看,战国时期的服装颜色还挺丰富: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一号墓出土,凤龙相蟠纹绣紫红绢单衣,紫红绢面料,领缘是大菱形纹锦,袖缘用彩条纹绮,外襟缘和下摆缘用龙凤相搏纹绣
△小菱形纹锦面绵袍,褐色锦面,深黄色绢里,领缘用大菱形纹锦,袖缘用条纹锦,大襟和下摆缘部用凤鸟花卉纹锦
△素纱锦袍,衣服材料用本色素料,不饰文采,应该是贴身穿着的内衣
结尾留个彩蛋:从前在影视剧里看兵马俑,是不是觉得秦朝大兵都穿黑的?
实际上他们很可能穿衣五颜六色,哈哈,兵马俑在掉色前,甲衣色彩极为艳丽,请你看复原图:仅战袍就有朱红、紫红、石绿、宝蓝,包括玫红、粉红等等多种颜色。
总之,无论先秦的王后们衣着在当年看来多么富丽堂皇,和今天的影视剧也是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还有《大秦赋》中频繁出现的吃饭场景,说实话,当年可远远没有那么丰盛:那时人们只吃两顿饭,上午一顿、下午一顿,晚上不吃饭,大约怕饿,所以很早就睡了。
绝对没有炒菜,因为没有油,肉类大多用“蒸”或者“烤”,还没有烧烤界的“绝代双骄”——孜然和辣椒,孜然在唐代以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域地区,而辣椒就更晚了,要等到明朝末年,才会从南美传入中国。
在秦朝,用的最多的调料,就是盐和花椒了。
△看着伙食很好,可这些肉上没啥调料~
蔬菜方面,先秦的姑娘们除了挖野菜,只有五种叫得上名字的可以吃:葵、藿、薤、葱还有韭。葵现在称为冬苋菜,是当时最主要的蔬菜;藿就是大豆的叶子;薤(读xiè)就是现在南方用来腌咸菜的藠头;葱和韭现在还比较常见。
至于女性的地位,你看秦始皇的妈妈赵姬,贵为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太后”,连姓名都没有记载下来,“赵姬”这个称呼还是出自明末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
我爱逛历史博物馆,但是每次逛完,总是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如果真有“穿越”,我什么朝代都不愿意去,只想生活在人生自由、水电气充足、米面肉保证供应的当代,某团、某宝一个订单,远在天边的好东西很快来到眼前。
这份便利和丰富,是古代“王的女人”永远无法想象的。
周末开心,都活成自己的女人。
你的朋友:筱懿
参考资料:
阮彩霞《中国古代女子面部化妆探析》
高梅进《浅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妇女妆容》
李来玉《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衣被(上)——云想衣裳系列》
汉服社总部《汉服文化|古朴庄重、等级森严——秦汉服饰》
李芽《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湖北荆州博物馆
湖北荆门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