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在河北河间市一个叫君子馆的村庄,大雨过后,一老农在村口的一处土堆旁边挖排水沟,“铛”的一声,他感觉挖到异物,心里还以为挖到了宝贝,等他全部挖出来后,吓得一身冷汗,竟然是一具白骨,后来村民们在这土堆附近陆续挖出很多白骨。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和考证,发现这些白骨后面隐藏着北宋初年一场惨烈的战役,数万禁军精锐丧命于此,这后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呢?
北宋雍熙三年,也就是公元986年,当时的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自赵匡胤代周建宋以后,燕云十六州一直都是心里的痛,从赵匡胤开始就多次组织北伐,想把燕云十六州给夺回了。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两次北伐都失败了,特别是986年的雍熙北伐,主帅曹彬统帅的十万禁军精锐在岐沟关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到京城,举国震惊,宋太宗赵光义深感忧虑,不光为损失掉的数万精锐,同时也害怕辽军会趁机南下。
为了应对辽军南下进行军事报复,宋太宗不得不把以往的进攻战略改为防御部署。任命田重进全军还驻定州,潘美还屯代州。又特意派遣了一批久不带兵的老将:任命张永德守沧州,宋偓守霸州,刘廷让守雄州。又徙瀛州兵马都部署赵延溥守贝州,赵昌言仍守大名,以防备契丹南下。而后又命潘美军再出雁门,掩护云应寰朔四州吏民及吐浑部族还境,分置河东、京西。
在这批将领中,赵光义最看重的是老将刘延让。刘延让原名刘光义,出身将门,年轻时候就跟赵匡胤一起在周世宗柴荣麾下南征北战,因与赵匡胤等人意气相投遂结为异姓兄弟,此后在北宋一统天下的战争中,刘延让更是立下汗马功劳。赵光义登基后,因刘延让是赵匡胤的“嫡系”,所以就让他“退居二线”。此次情况紧急,宋太宗不得不再次请他出马。刘廷让先是守雄州,后来被调到更为重要的瀛洲,统帅北宋仅剩的几万禁军精锐。
公元986年11月,朝廷接到辽军南下的消息,全面的防御作战开始启动。不过辽军刚开始时的进攻非常零散,战斗规模颇小,不像大战来临。从十一月下旬到十二月初,久久没有大战发生,宋太宗在汴京便有些急不可耐,就发出了一道错误指令,命令定州都部署田重进主动出击,攻辽歧沟关,又命令瀛州兵马都部署刘廷让准备北进,寻找辽军主力与之决战。刘延让接到命令后,率领数万大军北上,为了保险起见,留给李继隆一万人作为支援兵力。
辽将耶律休哥得知刘廷让前来抵御,抢先布置兵力,扼住险要地带,然后协同辽军主力开始合围宋军。当时天气大寒,宋军衣着单薄,手足麻木,不能控弓弩,十分不利。初九日,辽军又截了宋军辎重并焚烧其粮草。初十日,辽军主力败宋军于莫州,并终于在君子馆一带将宋军合围成功,而后开始发起总攻。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战况十分惨烈,由于天气寒冷,宋军克敌制胜的强弓硬弩都无法拉开,渐渐处于下风。
宋军被辽军重重包围,刘廷让当时只能指望李继隆的援兵,可李继隆却并没有如约救援,而是引兵退保乐寿。刘廷让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战又不胜,突围不出。辽军攻势猛烈,宋将御前忠佐神勇指挥使桑赞率所部力战,从早晨杀到下午,辽军却源源不断地增援,桑赞不敌,率部逃走,宋军遂全军覆没。刘廷让骑着部下的马逃得一命,而宋军武州防御使、高阳关部署杨重进力战身死。
自此,君子馆之战以宋军完败而告终。经过岐沟关之战和君子馆之战,北宋立国之初所培植的禁军精锐丧失殆尽,也让一心要廓清北患的宋太宗差点蚀光了本钱,从此不敢再奢望收复燕云,转而在河北构筑以定州、真定、河间为重镇,以雄州、霸州、保州为据点的前沿防御体系,对辽采取守势,北宋也彻底的丧失了对辽军事上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