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和太平军长江决战:1855年2月11日石达开在湖口大败湘军水师
建立湘军之初,曾国藩就意识到水师的巨大作用。就这一点来说,曾国藩颇有军事战略眼光。
实际上,太平军的胜利也同水师有着巨大的关系。
早在1852年太平军转战长沙期间,就在益阳搞到近千艘渔船。
虽然这些渔船并没有什么攻击力和防御力,却仍然具有非常强的运输能力。太平军因此沿水路奇袭,占领岳州。在岳州获得数千艘各种船只以后,太平军由此占领武汉三镇,竟然顺流东进,绕过清军重重防御,闪电般占领南京,奠定了太平天国十多年的割据。
太平军全盛时期,水师也特别强大。水营分为九个军(中军,前后左右各分一军、二军),拥有船只上万。
曾国藩看在眼里,当然会重视水师。
在1853年编练湘军陆军的同时,曾国藩就开始派人建造战船,去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组建水师。
然而,1854年曾国藩初战不利,在仓促成军以后,贸然和太平军水军对抗。
开始湘军水师连战连胜,毕竟太平军的船只都是一些渔船和民船,战斗力很弱。
然而,曾国藩被胜利冲昏头脑,亲自率领率水师五营(大小战船四十只)、陆勇八百人,由长沙进袭靖港,企图使太平军首尾不能相顾。
结果,湘军水军建军不久,对于水战并不熟悉。在被太平军陆上火炮轰击以后,水师被迫向后撤退。当时突然起了大风,湘军水师竟然将所有风帆收起,躲入湘潭靖港。
太平军水师发现战机,果断出动200多艘小船猛击。湘军船只已经收帆,仓促间无法行动,被太平军摧毁十多艘船只。其他水兵见状,纷纷抛弃船只跳水逃生。
此战湘军水师损失三分之一,火炮损失四分之一,遭受重创。陆地湘军见水军溃败,也全线崩溃。曾国藩羞愤交加,两次投水自杀,都被随员救起,最后狼狈逃回长沙。
不过,曾国藩的韧性是很强的,湘军很快重整旗鼓。
湘军水师损失虽大,却并没有伤及元气。
曾国藩认为太平军非常重视水军的使用,湘军想要获胜也必须大力发展水军。
随着建造的战船和订购的火炮逐步到位,湘军水军实力又大大增强。
湘军水陆并进,接连攻占岳州、武昌,连续击败太平军。
鉴于战局不利,从1855年1月开始,翼王石达亲自坐镇湖口前线,准备开始反攻。
石达开分析战局,认为湘军在陆战并不占优势,加上这里地形复杂,他们必然会选择从水路进行突破。
太平军的水师都是民船甚至渔船,根本不是战舰,装备火炮不超过200斤,实力虚弱。而湘军则制造了一批战舰,还配备数百门从西洋购买的火炮,实力具有压倒性优势。
果然,湘军以水师为先锋,首先攻打九江。太平军水师不敌,在石达开命令下主动撤退到湖口。曾国藩命令水师务必追击,尽快占领湖口,切断九江太平军主力的退路,进而可以打通鄱阳湖通往长江的水道。
石达开对此早有预料,将大船满载沙石沉没在湖口附近航道,阻拦湘军水师前进。湘军花费1个月时间,在1月27日才疏通了部分水道。
当时湘军的战舰分为大小两种,大船配有火炮,水兵众多,攻击力和防御力都比较强。不过,大船较为笨重,在江上行动迟缓,必须有小船配合。小船虽比较灵活,速度快,却不能装载重炮,只是有诸如火枪之类的武器,战斗力弱。
石达开判断湘军连战连胜,一定会轻敌,在1月29日突然主动放弃湖口防御,装作要撤退。
湘军打仗是为了赏金,而不是什么国家民族。他们如果能够占领城市,俘虏敌人,就可以得到巨额的奖赏,更别说战利品还归他们自己。
发觉太平军似乎在撤退,湘军水师急于抢攻。他们不顾航道还不能通行大船,就用120多艘小船和2000多名士兵,全线攻击,冲入鄱阳湖,试图包抄九江太平军侧翼。
这下,就中了石达开的计策。
当这些小船从长江驶入鄱阳湖以后,石达开立即命令将湖口附近的长江入口,用浮桥封锁。
这下,湘军水师的小船全部被封锁在鄱阳湖内,长江上只剩下大船。
湘军大船虽厉害,是需要小船配合才能有效作战的。
石达开把握战机,迅速突袭,不给湘军长江水师喘息时间。
于是,大量太平军小船全线出击,围绕着湘军大船近战,放火。
湘军大船火力虽强,但非常笨重,根本无力招架,瞬间损失40多艘。
湘军水师元气大伤,大溃而逃。
2月11日,石达开亲自赶赴九江指挥反攻。太平军水师乘胜追击,配合陆军全面反攻,出动100多艘小船猛攻九江湘军水师。
湘军水师大败,曾国藩丢弃坐船,乘坐小船逃命。此次曾国藩羞愤之下,再次投水自尽,被随从救起。
湘军狼狈逃离九江前线,太平军获得完胜。这两次大捷,是太平军半年以来,获得第一次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