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名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堪称千古奇冤,而宰相秦桧则被很多人视为制造冤案的罪魁祸首。然而,稍有历史常识的朋友都明白,秦桧充其量不过是个帮凶,真正想处死岳飞的只能是宋高宗。原因无他,如果高宗内心里真的信任岳飞,无论是谁,都不能说服他痛下杀手,而他之所以杀死岳飞,肯定有“苦衷”。笔者不揣冒昧,认为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宋高宗剧照
岳飞不懂政治,一再触碰禁忌话题。在“伴君如伴虎“的帝制时代,避谈帝王心中的禁忌话题是官场生存的基本原则,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不能办,都应当一清二楚。就宋高宗来讲,其内心深处有两个敏感话题禁止大臣们公开谈论,即迎回被金国囚禁的徽钦二帝和册立太子。就前者而论,虽然高宗在公开场合一再宣扬要迎回二帝,但内心深处却对此完全持反对态度,让父亲、兄长死在东北,才是他最乐意接受的结果。
宋高宗如此心口不一,不仅缘于他做皇子时备遭父兄的冷待,而且还跟皇权的排他性有关。试想,如果徽钦二帝被迎回后,他们将以哪种身份跟宋高宗相处,能否保障没有人会利用他们作乱?正因如此,宋高宗并不想真的迎回二帝。大部分臣子都看穿皇帝的心思,就连韩世忠、张俊这帮武将心里面也明白,因此口号虽然该喊还得喊,但从来没有较过真,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宋徽宗剧照
然而,跟韩世忠、张俊等人的“讨巧”不同,心眼儿实的岳飞不仅在公开场合高调喊“赢回二帝”,在军中以此激励部下,甚至在与皇帝单独会面时也历陈迎回二帝的方略,一旦发觉宋高宗有片刻的迟疑,言辞间甚至还颇为激切,深恐皇帝对他的诚心有所怀疑。岳飞的举动固然出于忠心,但他却完全摸反了皇帝的心思,结果越努力越危险,不能不引起宋高宗的嫉恨。
再说册立太子的话题。金兵第一次渡江南犯期间,宋高宗因为惊吓过度,竟然丧失了生育功能,而独生子赵旉不久也夭折,如何选择皇位继承人顿时成为难题。为此,宋高宗虽然收养宋太祖的两位七世孙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伯玖为养子,但却迟迟不肯择立其中一人为储君,原因在于他仍对恢复生育能力抱有幻想。不过,这种“难言之隐”纯属帝王隐私,宋高宗不会讲,大臣不能问,这是一种必要的默契。
岳飞屡屡触怒宋高宗
然而,岳飞却完全不懂得避嫌,在绍兴八年(1138年)回朝述职时,竟然公开上书请求皇帝立储。岳飞此举不仅在公开场合暴露皇帝不能生育的隐私,而且还触犯宋朝武将不得干政的“家法”,因而令宋高宗大为震怒。据正史记载,宋高宗看完奏折后龙颜大怒,严厉斥责岳飞,给原本就很紧张、僵化的君臣关系再蒙上一层阴影。或许就在此时,宋高宗已经心生处死岳飞的决定。
岳飞屡屡跟皇帝唱反调,并以辞职要挟朝廷。虽然跟金国议和是一项极具屈辱性的举动,但它毕竟是宋高宗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策,作为臣子,无论想得通还是想不通,都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然而岳飞却偏偏很任性,不仅通过扩大军事行动来破坏宋金议和的局面,而且在议和成功后公然上书反对,在反对无效后,更是以辞职相要挟,向宋高宗表达不满情绪。
宋高宗对岳飞愤恨至极
早在遇害前5年(1137年),岳飞就因为和张俊闹矛盾,一怒之下擅自离职,害得宋高宗派使者苦口婆心地劝说6天后,才重新把他请出山。两年后,岳飞因对宋金议和不满,便上了一道札子请求辞职,但遭到宋高宗的拒绝。议和完成后(1140年),岳飞回朝述职,再次请求辞职,但再次被宋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挽留。短短4年时间里,岳飞一再跟朝廷唱反调,动辄以辞职相要挟,就算宋高宗宽宏大量,恐怕也难以忍受。
岳飞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对宋高宗是莫大的威胁。宋朝立国300多年,始终奉行“崇文抑武”的国策,不但禁止武将干政,而且严格限制他们在战场上的自主性,对于武将在军中培植私人势力的做法,更是不能容忍。纵观南宋“中兴四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表现堪称明智,他们在行军作战时坚决服从朝廷的调遣,战事结束后立刻交出兵权,在朝时坚决不碰政治话题,让宋高宗极为放心。
岳飞手握重兵,令宋高宗十分忌惮
但岳飞的表现却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虽然身为武将,但岳飞却很喜欢谈论政治,经常就朝廷政策说三道四,甚至还触及宋高宗深为忌讳的敏感话题。不仅如此,岳飞还长期把持兵权,以至于由他统领的部队被称为“岳家军”,其战斗力之强,曾让金国发出“憾山易,憾岳家军难”的哀叹。然而,岳飞在军事上越成功,便容易引起宋高宗的猜忌,生命便越是危险。
原因无他,岳飞不仅公然破坏武将不得干政、不能在军中培植私人势力的国策,而且由他统领“岳家军”战斗力强大到连金兵都畏惧的地步,一旦岳飞心生非分之想而举兵向阙,试问还有谁能够阻挡他?宋高宗曾在“苗刘兵变”中体会到丢失皇位的滋味,他自然不能容忍武将对他的皇位再度构成威胁。因此,如果岳飞不主动解除兵权,被杀只是早晚的事儿。
秦桧剧照
正由于上述三点原因,岳飞尽管在抗金大业中立下丰功伟绩,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受到广泛的赞誉,但他最终还是难以逃脱被杀的悲剧。而站在宋高宗的位置来分析,他之所以一定要处死岳飞,也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毕竟,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容忍一再挑战其权威、威胁其地位的臣子,历朝历代皆然。
参考书目:《宋史》、《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