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至清,近4000年全为君主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了历代治理国家的统治思想。
儒家讲究忠孝,“忠”是效忠朝廷,“孝”自然是孝顺父母,核心则是传宗接代,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而中国封建王朝都以血统传承,传宗接代、广衍后嗣更为重要而迫切。
故此,中国历代帝王纵情声色也便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为了代代永保江山社稷,为了完成历史重任,而并非贪恋女色。
帝王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传宗接代的历史重任?多生和早生。
多生由不得人,看自身实力,而早到什么程度?帝王们成婚年龄一般不超过18岁,而有的帝王早在十三四岁就当了父亲。
比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在14岁时便生下了儿子拓跋弘,唐高宗李治在15岁时就当了父亲。唐敬宗李湛死时差一个月满17岁,却有了六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如此小的年龄便生儿育女,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对未完全发育身体的一种摧残。
但小皇帝或太子自居其位后,便责任重大,繁衍后代的任务早早地便提上日程了。故此,自进入青春期之前,小皇帝或太子就开始接受性启蒙了。
他们的老师之一往往是贴身宦官,教材多数是春宫图和欢喜佛。
所谓春宫图,又名秘戏图,是指表现男女交合的绘画,因其最初产生于帝王宫室,故名之“春宫”。
关于春宫图,大众理解往往太过片面,一提起它,便满脑子玉体横陈,少儿不宜。实际上,春宫图在古代起着性启蒙与性教育的双重作用。
因时代湮没,汉、唐、宋、元的春宫画都已不存,现存世的大多为明、清时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大科学家张衡曾写一首诗记录了春宫图的指导作用,诗题为《同声歌》:“衣解金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其中列图即春宫图,“素女”则指房中术《素女经》。
而在明代最擅长画春宫图的画家是唐寅,即唐壁虎,他曾画了一套名作《风流绝畅图》,共有24幅,可惜也早已失传了。
再来谈欢喜佛。
欢喜佛是属于藏传佛教密宗的本尊神,即佛教中的“欲天”、“爱神”。
其中男身代表法,女身代表智慧,男体与女体相互紧拥,表示法与智慧双成,相合为一人,喻示法界智慧无穷。
欢喜佛的造型一般如此:男者盘腿而坐,右腿弯度较大,左腿曲于右腿之内,弯度较小,女者面向男者,双腿张开,丰润的臀部坐在男者的左腿之上,四臂相拥,胸部紧紧相贴。
而在宫中一些小动物也往往可以作为小皇帝和太子的性启蒙老师。
为了提示他们的性观念,宫中常会豢养一些小动物,诸如猫、狗等,以它们的本能性冲动供小皇帝或太子观摩,以激发其情欲。
这在明代的《禁御秘闻》中便有记载:“国初设猫之意,专为子孙生长深宫,恐不知人道,误生育继嗣之事,使见猫之牝牡 (公母)相逐,感发其生机。又有鸽子房,亦此意也。”
而小皇帝和太子们最直接的性启蒙老师则是女人。
直接教授他们性事的往往是太后或皇帝的贴身侍女。
这些侍女往往比太子或皇帝年长,已谙男女之道,否则很难提供指导与帮助。
例如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在十三岁时成婚,娶十五岁的贾南风为太子妃。
在婚前,司马炎派后宫才人谢玖前往东宫侍寝,以身教导太子,以致身怀有孕。因太子妃贾南风善妒,谢玖害怕儿子和自己受害,于是向晋武帝求还西宫,之后生下了儿子司马遹。几年以后 ,司马衷在皇宫中见到一个孩子,父亲司马炎告诉他,这是他的儿子,他竟大为奇怪。
而在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年龄稍长、品貌端正的宫女供皇帝临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从此成为宫中有身份的女子,每月拿俸禄,不再像其他的一般宫女从事劳役。
此类规定的目的无外乎使皇帝在婚前获取一些房事经验,以便在之后婚姻生活中不致窘迫慌乱。
故此,皇帝或太子的第一个女人往往是地位身份比较低下的宫女,甚至可能是其乳母,例如明熹宗和乳母客氏。
这两类女人往往是皇帝或太子最接近的。
但是,皇帝和太子对自己的第一个女人往往没有好感,皇帝和太子对自己的第一个女人往往没有好感,也许是对冲动而缺乏理智的行为的懊悔,也许是初次时的紧张怯弱使他难堪。
例如明光宗朱常洛的母亲王氏的命运就非常悲惨。
1581年,18岁的明神宗朱翊钧有一次去母后的慈宁宫,看到了宫女王氏,一时冲动临幸了她,但此后神宗却以此事为耻,竟然想不认账。
但是王氏怀孕了,有内起居注记录,并有当时赏赐给王氏的实物为证,再加上李太后盼孙心切,最后朱翊钧才被迫承认此事,册封王氏为恭妃。
这个孩子就是朱翊钧的长子朱常洛,后来的明光宗。而正因为母亲不得宠,朱常洛也从小缺乏父爱,如履薄冰。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明宪宗朱见深对他的第一个女人万贞儿便爱得痴迷。
万贞儿比朱见深大了整整17岁,是受孙太后之命照顾孙儿——太子朱见深的。
之后,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的首领也先活捉了,史称“土木堡之变”。后来朱祁镇虽然被放回来了,但却被新皇帝——弟弟朱祁钰软禁了,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被废除了。
此期的朱见深内心充满了恐惧,只有万贞儿始终对朱见深不离不弃,为他遮风挡雨。
后来,大臣石亨和徐有贞发动了“夺门之变”,废了朱祁钰的皇帝位,拥朱祁镇再登皇位,而朱见济也再次成了太子。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死了,18岁的儿子朱见深即位为帝,史称明宪宗。
朱见深登上皇位后,最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封35岁的万贞儿为皇后。
这受到了母亲周太后的强烈反对,朱见深只好立了吴氏为皇后,改立万贞儿为贵妃,但皇后形同虚设,皇帝依然与万贵妃如漆似胶,形影不离。
1487年,万贞儿去世了,时年58岁。仅仅几个月后,41岁的朱见深就因忧思过度,随着他心爱的万贞儿驾鹤西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