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人和服上背着小枕头,武士却要背大包袱
日本古装电影里,经常见到这一幕:骑马冲锋的日本武士们,背上有个鼓鼓囊囊的大包袱,看上去很是怪异。
▲电影中的日本骑马武士
这个球一样的大包袱是什么神秘东西?
▲日本古代武士的画像
咳咳,因为日本女人走路都背个枕头,所以日本男人要背床被子……当然,这是玩笑话。日本女人和服后面的“枕头”其实是腰带结,作用是美观束腰,而日本武士背着的大包袱,名叫“母衣”,是一种辅助武具。
▲日本和服背后的“小枕头”
“母衣”起源于平安时代末期,最早叫做“幌”或“保侣衣”。那时候的日本都是小规模作战,骑马武士往往披着一个长长的布条,类似披风,冲锋时被风吹起膨胀,能起到一定的遮挡流矢作用。
▲母衣的演化
后来,到了室町时代和战国时代,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原先的长披风在作战中显得累赘,于是有人发明了将一个竹笼子(母衣骨、母衣串)背在身上,外罩披风,演变成更利于骑马冲锋的“母衣”。
▲古代的母衣串
“母衣”虽然看起来丑丑的像乌龟壳,但能够罩住背部,能有效遮护住来自后方和侧方的矢石攻击,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穿“母衣”的武士很惹眼,容易成为敌人的靶子。
日本人打仗流行砍首级,一旦砍掉一个带“母衣”的武士,就将其首级放入其“母衣”中带回去献功,在当时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所以穿“母衣”看起来是保命,其实是在玩命。
▲日本武士祭中的赤母衣众
▲日本武士祭中的赤母衣众
到了战国后期,铁炮(日本人对火绳枪的称呼)进入战场,“母衣”的防护作用更加削弱,渐渐演变成一种“荣誉装”。比如一代霸主织田信长,拥有两支著名的“母衣众”:一队“黑母衣众”,一队“赤母衣众”,各10人。
这20个有资格穿“母衣”的都是地位很高的武士,他们是织田信长直属的亲卫队,更多是担任举旗传令的任务,利用他们色彩鲜艳的装束,让一线士卒们更易见到和执行军令。
▲前田利家雕像(织田信长的赤母衣众之一)
作战中,真要“母衣众”去肉搏作战时,基本接近全员玉碎了。
最后,这个大包袱为何叫“母衣”?日本江户学者新井白石在《本朝军器考》中做了解释:母衣,就是女人怀孕时的胞衣(胎盘)。也就是说,武士穿母衣就像呆在妈妈子宫里一样安全。
▲母衣,象征着胎盘
对于以勇猛自诩的日本武士,这个画风急转的名称简直让人起鸡皮疙瘩。随着战争形态的变迁,这个古怪的玩意到了江户年代终于进了历史陈列馆,只有在如今的日本武士祭中还能见到。
▲同样背个东西,为何波兰翼骑兵那么威风?
参考资料:《本朝军器考》、《信长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