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仪”一词的出现,早于“斋醮”。因为,《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五的《步虚解考品》就称,“修斋设醮,不依科仪之考”。“科仪”之仪,即仪式。其科,原是法规、条例的意思引申为法式和程式。道教称仪式为“科仪”,就是说仪式都有一定的程式,不能胡乱行事。
自唐代起,以科仪指称仪式逐渐流行。唐薛逢《社日游开元观》诗有句云,“浪渍法堂余像设,水存虚殿半科仪”,其中科仪一词就是指道教仪式。到了宋代,吕元素《道门定制》卷六的《斋品》中,列举了太斋、九天斋、金箓斋等十品斋法,称“右十品斋法,皆有科仪。其余一十七品,详在广成《黄箓序事仪》中,或虽有名题,科仪不备”。
由此可见,斋醮,都是“标明所主,世所修奉”的名称,而“科仪”则是在“斋”和“醮”中所行的一项项仪式的指称,斋醮则是科仪的总称。“道场”是道教仪式的俗称。人称“看道士做道场去”,这里做道场就是举行道教仪式的意思。
在道教中,“道场”可以指道教徒举行仪式的地方或者泛称仪式,但是并没有像佛教那样以道场指称宫观庙宇的。《太上洞渊神咒经》称“置立道场,转经念咒”,这里的“道场”就是行仪的地方。宋代时,以“道场”指称道教仪式已十分普遍。金元以后,民众大多以道场指称道教的仪式,小说《初刻拍案惊奇》的《西山观设箓度亡魂》中就称“设建七日道场”,“师徒三众,收了道场”等等。
下一篇:共享单车集体涨价力图摆脱烧钱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