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欧洲死亡无处不在,从分娩造成的并发症到大规模战争以及各种无法解释源头的致命流行病,在医学知识没有那么先进的年代,人们很容易把这一切的不幸归结于对信仰的不虔诚,他们更习惯于把对生命的希望全都寄托到了上帝身上。
作为上帝的忠实仆人,天主教会担起了这份责任,一些全神贯注于医学和教育的圣徒们联系了当时有名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联名推出一种能让普罗大众更好了解自己身体奥秘的玩意儿——供人轻易解剖的蜡像女人,并取名为“解剖界的维纳斯”(TheAnatomicalVenus)。
创作于1780年左右的一款“维纳斯”雕像,上半身可供大众学习解剖学,来源:JoannaEbenstein
医学家们缜密的给出一些人体数据,艺术家们精心构建了女性完美的酮体,看起来就好像是一具沉睡的美人,而当打开维纳斯的胸部后,更让人大为惊叹,所有的脏器映入眼帘,按照当时参与制作的一位插图画家的说法:“对于那些从未探究过人体奥秘的民众来说,在接触解剖学知识的同时他们也要体会到美学的魅力,死亡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维纳斯的胸部可以打开,部分脏器也能够拆卸,形象逼真的展现了人体奥秘,来源:flickr
维纳斯之后,创作者们又接连推出了各种其他产品,教会的医学工作者们非常满意这样的合作,以往对于人体的研究全都仰仗尸体,而尸体难以保存,更难以让大众接受。
有了这样的蜡像,教会甚至可以更好的向信徒们宣传,甚至是一些难以启齿的性教育,在当年更有了这样的口号:“人类复杂的身体体现了上帝无限的智慧,想要了解上帝的旨意我们就得先了解自己的身体。”
1930年,德国人制造了“维纳斯”的加强版,肢体部位完全打开,来源:Schaustellerei
纽约布鲁克林解剖博物馆(MorbidAnatomyMuseum)创始人乔安娜.埃贝斯坦(JoannaEbenstein)长期研究解剖模型的历史。
乔安娜与她的解剖博物馆,来源:jhuexhibitionist
collectorsweekly网站(收藏家周刊,一个专注于各种收藏故事的网站)曾对乔安娜的做了一次访谈,让她谈谈对解剖蜡像的一些理解,以下为访谈节选:
collectorsweekly:能谈谈“解剖界的维纳斯”的真正起源嘛?
乔安娜:第一个“解剖界的维纳斯”诞生于18世纪晚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1775年罗马帝国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II)命人建造了LaSpecola自然历史博物馆,1780年,“解剖界的维纳斯”作为展品在博物馆向民众公开展示,所有人只要穿着得体都能进入博物馆,了解美学、了解解剖学的机制。
超现实主义的维纳斯将人体奥秘直面展现在人们面前,
目前收藏于LaSpecola自然历史博物馆,来源:JoannaEbenstein
collectorsweekly:它究竟是如何制作的?
乔安娜:首先需要一个制作团队,包含一位雕刻艺术家、一位解剖学家、一位天主教哲学家,这是当时标准的团队架构。他们会先参考像维萨里(AndreasVesalius,近代人体解剖学创始人)这样的名人所著的解剖学图集,接着去附近的医院获取需要参考的各种人体部位以及器官。(当时制作很艰辛,无论团队制作有多快都没法赶上参照物的腐烂程度,更何况制作一个接近于真人大小的模型,可能要涉及的器官零配件要多达200多个。)
维塞里,来源:WIkipedia
蜡像的面孔不一定会参考真人模特,艺术家们会将自己理想中最美丽的女人表现出来,当然最后的成品效果一定要逼真,从头发、到睫毛、甚至是阴毛都是经过特殊加工的。
维纳斯的头盖骨也是可拆卸的,头发、睫毛都是一根根种上去的,来源:JoannaEbenstein
collectorsweekly:为什么这类可拆解的解剖蜡像都是以女性为标准制作的?
乔安娜:当时剥了皮展示肌肉组织的蜡像一般以男性形象制作,各有分工嘛,相比之下女性形象更适合体现内在的一些东西,比如特殊的生殖系统。别说是当年了,就是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女性生育的奥秘。当然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女性的酮体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总是会被怪诞和美结合出来的那种张力吸引。
纤纤玉手和满腹暴露的脏器,的确是一种怪诞和美的结合,来源:JoannaEbenstein
collectorsweekly:为什么蜡像会取名为“维纳斯”呢?
乔安娜: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贵族思维的影响,当时大批贵族喜好将参观艺术展或是拥有艺术品看作身份的象征,这或多或少也影响了普通民众的接受度,尤其在佛罗伦萨这个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城市,各种以维纳斯命名的旷世巨作诞生于此,维纳斯总是代表了女性最完美的身体比例。
另外一个原因我猜测和利奥波德二世有关,以当时的目光看,他的许多做法都很先锋派,起初不被人理解,当博物馆建立后,利奥波德二世通过教会传递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他希望民众能停下脚步,仔细看看这座蜡像,去学着接受科学,接受解剖学,所以将其为“维纳斯”也有一定的吸引民众眼光的噱头成分在里面。
精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来源:pinterest
collectorsweekly:制作维纳斯是否受到了波吉宫博物馆(PalazzoPoggimuseum,意大利博洛尼亚著名博物馆)的影响?
乔安娜:没错,的确给了佛罗伦萨人许多灵感,在波吉宫博物馆建立之前,博洛尼亚曾有一个“解剖狂欢节”,在节日期间,执法者们会将处死的犯人抬到专门的解剖剧院,由专业医生们操刀当众解剖,观众们穿着各式各样的礼服坐在台下,喝着酒,乐队奏着乐。听起来非常荒诞是不是,但这的确是真实出现过的一种和酷刑擦边的解剖学推广模式。
之后为了更人道的推广解剖学,1740年,教宗本篤十四世在自己的宫殿里建造了这座博物馆,展示了许多解剖学蜡像模型,甚至有些模型是直接在人类骨架上制作完成的。
和佛罗伦萨的解剖蜡像不同,波吉宫里的脏器大多都单个陈列在玻璃柜里,来源:JoannaEbenstein
collectorsweekly:这些展品真的能起到教育意义吗?
乔安娜:当我在自己的解剖博物馆时也会被人问到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展品包含了教育同时还兼具了娱乐性,以当时的眼光来看,恐怕也是这样的,毕竟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好奇心永远不会降低。
不得不说,目前我们对待解剖的想法确实比古人要保守太多了!(的确,想想看成千上百普通民众坐在剧院里喝酒谈情看解剖,的确开放太多了。)
collectorsweekly:为什么一定要蜡制作,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吗?
乔安娜:在古罗马,当有人去世时,家人会用蜡制作死者的雕像,接着端着蜡像在街头行走,最后放在死者的葬礼上;在古埃及,人们会用蜡染制作木乃伊像,这些更像是前人留下来的传统。
宗教上也有与其相关的传统,当你去往圣地参拜时,总会在祭坛上放上一块小小的蜡,当你去意大利或是西班牙传统教堂时,你也会看到许多蜡制的圣徒雕像。
再来说说蜡本身作为材料的优势,它可以融化成液体,也可以变为坚实的固体,用它模制或是铸造极其方便,不用花力气锤炼。况且它的成型效果看起来非常接近真人,杜莎夫人蜡像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不同情况下肢体受损的表现,蜡制品,来源:WellcomeLibrary
宗教在科学、医学上的确是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这点得承认,甭管某些贡献背后是否包含了各种残忍的黑暗故事或是怎么样,最后的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访谈部分就到这里了,这姐们儿到最后开始给自己的博物馆和书打广告了,接着放些可拆卸的解剖蜡像的照片吧:
18世纪早期,以维纳斯为模板制作了一系列解剖蜡像,这就是其中一具,来源:pinterest
有真人比例款的,也有缩小款的,缩小款的制作工艺层次不齐,同样是一具18世纪的产物,来源:pinterest
这种技法也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当然也不再以维纳斯作为原型
19世纪德国(那会德国还算神圣罗马帝国联盟里呢)产的女性解剖蜡像,来源:pinterest
可拆卸解剖模型后用于各种类型的展示,
这是日本在明治维新结束后接受西方医学思想的背景下,
制作的一款模拟胎儿各个时期的模型,木制品,来源:pinterest
19世纪,英国人改良了这种技法,将解剖蜡像做成了工艺品,来源:pinterest
目前解剖类型的模型已经不再局限于医学了,
跨界延用到了潮玩上~Kuma之前还想从咸鱼上淘个派大星款的......来源:pinterest
派大星的头骨造型是真的牛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