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玉林从警后破获大小案件不计其数,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绝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要数发生在赤峰市火车站广场的那一件了。
赤峰,是内蒙古自治区一个聚居着汉、蒙、回、满等多种民族的小城,南面与辽宁、河北二省毗邻。城北英金河胖,有座红山,在阳光照耀下,山峰上的岩石闪着红色的光泽,十分美丽壮观,人们便把这座塞北小城取名为赤峰。
南北纵贯市区中心的昭乌达路的一端,是赤峰火车站,车站广场上每天来往的人络绎不绝。
这天下午两点来钟,车站前的广场上又有很多人在走动。他们有的说汉语,有的说蒙语;有的刚刚下车,有的忙着上车,大多脚步匆匆,忙着自己的事情。这里显得比平日更加热闹。
忽然,广场西面发出了争吵声。一个顽皮的少年喊着:“打架啦,快去看吧!”便撒腿跑过去了。这一来,人们也“呼”地围了过去。近前细看,原来是个年近半百的消瘦老头子,正对一个青年说:“不去不行!”
别看这老头年高体弱,但语气却非常坚定。再看那个青年,哀求着……人们越看越糊涂:这么一个庄稼老汉,因为什么事敢扭住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呢?
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男子往前走了一步,说:“老同志,怎么回事呀?”
“这个......”那老头看了看对方,踌踏了一下,然后婉转地解释说:“在这里不好说,到公安局就明白了!”
那个工人转脸对青年说:“既然这样,市公安局离这儿不远,你就跟他走一趟呗。你要是个好人,还能把你冤枉了?”
围观的人们听了,纷纷点头赞同:“对,去公安局吧,什么事都能解决!”
那个青年见众人都这么说,又实在挣脱不开,只好垂着头,跟老头走了。
赤峰市公安局在昭乌达路东,离车站约有一站路。许多人好瞧热闹,又是顺路,便簇拥着他们二人一起走去。
2
那个老头不是别人,正是马玉林。
那天下午,马玉林来到火车站附近的某单位,找一个同志办事。然后,信步走到车站广场散步。他望着眼前川流不息的人群,陷入遐思。
然而,即使在休息,他那两只锐利的眼睛向人们脚上扫视过去。那些飞快走动着的双脚,还有穿在脚上的各式各样的鞋子,是马玉林最感兴趣的。布鞋,解放胶鞋,塑料凉鞋,农田鞋,男式皮鞋,女式半高跟皮鞋……
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来说,人们穿用的鞋子够单调的了,可是马玉林却能从这近乎清一色的鞋子及其主人的步法上,看出它们的千差万别来,并准确地判断出某个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态甚至职业。如同熟练的炼钢工人,只消向翻滚的铁水中投去一瞥,就能判断炉内的温度;又如有经验的农民,只要一支谷穗在手,就能估量出当年的收成一样,马玉林追踪和足迹鉴定的职业技能也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忽然,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从马玉林面前走过。猛地,马玉林全身的神经又都紧张起来了。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青年迈动着的两只脚,跟了二十多步…没错,就是这个人!这才有了之后扭住男青年上公安局的事情。
此刻,马玉林到了市公安局,才放下心来,让一个警察把那个青年看住,然后直奔治安股,推开门就高兴地喊起来:“小孟!快来,我可把他找着了!”
正在看案卷的孟继承抬起头,被马玉林这没来由的话给弄愣了,问:“谁呀,你把谁给找着了?”
“就是偷贾家营子的那个人呀!”马玉林抑制不住兴奋,摘下帽子,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说:“你忘了?生产队丢粮食的那个案子,我们一直没破嘛!”
“噢……”经马玉林提醒,孟继承想起来了。那个案子是红山区贾家营子生产队被盗三百多斤粮食。当时,马玉林在市公安局工作。接到报案后,他们两人一起去的现场,发现了盗窃分子的足迹。可是,由于现场上人群密集,足迹杂乱,无法追踪,工作了三天,便撤回来了,案子一直没破。
可是,那已经是整整三年前的事情了!
孟继承又惊又喜,噌地从椅子上跳起来:“你看准了?不会错?”
“错不了!我把他带来了!”马玉林说完,往椅子上坐,表明他的任务完成了。
没等孟继承问上几句,那个青年就供认了三年前盗窃贾家营子的案子是他干得。经过核实,他所供述的与当时现场的情况完全一致,并在他家里找到了生产队装粮食的口袋,证据确凿。
那些在车站限着来到市公安局看热闹的人,一直聚在大门口没走,都想打听出个究竟。他们见那个老头一迈进大门,就像回到自己家里那样熟悉,许多警察都主动同他打招呼,就更感到奇怪了。很快,他们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个个都惊异地睁圆了眼睛,张大了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案子隔三年多了。那个老头靠什么抓的人呢?
“车站上人那么多,坏人脸上也没贴帖儿,那老头怎么就知道他是犯罪分子呢?”
“说了半天,那个老头是谁呀?”
公安局的同志见众人胡猜乱想,便告诉了他们:那个老头不是别人,正是马玉林。这一说,人们更轰动了。
“哦,他就是‘马脚印’呀?啧啧,怪不得!”
“哈,常听说咱赤峰有个老马头,专看脚印抓坏人,这回咱也亲眼看见啦!”
人们一旦知道了,反而不感到奇怪了,因为关于马玉林“追踪步法”破案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由于马玉林姓马,与“码脚印”的“码”同音,许多人便管他叫“马脚印”,风趣中含着亲昵。
马玉林在火车站抓坏人的事一传开,可引起了轰动。这也难怪。赤峰有多少人口?三年时间有多长?马玉林居然能于三年之后,在人群密集、摩肩接踵的车站广场上,把显然早已换过鞋的犯罪分子认出来,这是多么神奇呀!要不是亲眼所见,人们哪敢相信这是真的!
3
无独有偶,马玉林在特殊场合上,单辨认足迹和步法抓获未破积案中的犯罪分子,并非仅此一次。
那个在小卖店里发生的故事,说起来更是有趣。
春天来到了赤峰,到处是一派优美宜人的风光。这天,马玉林到南新街公安派出所办事。办完公事,便告辞了。离派出所不远,有一家经营烟酒糕点的小卖店。马玉林朝那小卖店看了,便信步走了进去。他平时吸烟不多,只是偶尔买一盒,能吸好几天。因为经济条件差,他吸的大多是劣质烟。
“同志,来盒烟。”马玉林隔着柜台,指了指货架,向女营业员递过去一张五角钱的钞票。女营业员接过钞票,转身去拿烟,并数好了该找回的零钱;可是,当她转过身再看时,那个买烟的老头却不见了。
马玉林哪去了?此时,他突然改变了那不紧不慢的习惯,飞身跑出小卖店,朝一个青年人追去。
原来,当他递钱买烟的时候,他的两只眼还在本能地注视着小卖店内顾客往来走动的脚步。由于早春多雨,店内的黄土地面被顾客们踩软了,很容易留下脚印。突然,一个擦身而过的三十来岁的青年行走的步法,还有他在湿地上留下的几枚清晰的足迹,引起了马玉林的注意,他的脑中迅速闪过一个印象……
那个青年已经走出店门了,要在这极短暂的时间里做出判断并下定决心,多不容易呀!
“没错,是他!”马玉林顾不得戒烟了,转身追了出去。那个青年正走着,听见后面有人追来,回头一看,是个老头,便纳闷儿地站住了。
马玉林追到他面前,说:“喂,你跟我来一下。”
“上哪儿?”
“派出所。”马玉林用手指了指。
“干什么?”那个青年一听“派出所”,脸上掠过一丝惊讶,可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跟你走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马玉林平时很少穿警服,但身上带着公安局的证件。他取出证件说:“我是公安局的,你跟我去一趟吧!”
那个青年一怔眨了眨眼睛,然后气愤地说:“去就去,我又没犯法,怕什么!”
马玉林将那个青年带到派出所。派出所的同志见马玉林去而复转,间:“老马,你怎么又回来了?”
“我找到一个人,”马玉林向那个青年一指:“你去问问!”
那个青年满脸激忿之色,可着嗓门吵吵起来:“凭什么叫我来?我又没犯法!”
马玉林驳斥道:“一个月前,穆家营子那个案子,就是你干的!”
说也怪,那个青年的脸刷地变白了,好像泄了气的皮球,不再吵嚷了。
一个月前,穆家营子发生了一起盗窃案。马玉林曾到现场看过,在他脑子里牢牢记下了犯罪分子的足迹和步法特征。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没能追踪。但是,一个多月以来,他一直记着这件案子,犯罪分子的足迹也总是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没想到,今天在小卖店被他发现了。
是巧遇吗?不,还应该说马玉林鉴别足迹和步法的功夫过硬啊!
那个青年承认,他正是穆家营子那起盗窃案的犯罪分子。这时候,马玉林想吸支烟,才忽然想起了买烟的事。他又来到小卖店,向那个女营业员要烟。女营业员既纳闷儿又生气,说:“你这人有神经病呀?刚才你上哪去了?”
马玉林受到抢白,心里很不高兴,可是又不好讲出真情,便笑着道歉:“刚才我出去撵个熟人,办点急事…”女营业员这才把那盒烟和零钱给了他。
又破了一件积案,马玉林浑身感到轻松。他点起一支烟舒心地吸了两口,猛一抬头,看见一群大雁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横空而过。他望着大雁,目光追随着它们,直到雁阵在天边消失了,才收回视线,又像来时那样,低着头眼睛望着地面,像寻觅什么似的,不紧不慢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