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凶手们颤抖吧!!!”
昨天(2月23日)晚上,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南京"发布消息称,28
年前发生在南京医科大学的女大学生遭奸杀一案告破,嫌疑人已被抓获。
当年,这是在南京轰动一时的案子!回到1992年初春那个雨天的晚上,大四女生林某在校园内教学楼晚自修时被奸杀,尸体完整,藏进了下水道……头朝下!
有网友发布微博称,南医大女生被杀案告破。据称警方发现了嫌疑人的一个亲属,其DNA与南医大命案嫌疑人的DNA比对高度符合,经过进一步排查,最终找到了嫌疑人。
"近30年的悬疑终于要解开了。"有网友如此评论。有网友称,嫌疑人住石鼓路,而且警察已经带嫌疑人到现场进行指认。
据南京《现代快报》证实,警方是通过DNA手段取得了案件突破,进而抓获了嫌疑人。至于该案的嫌疑人是否与另一家喻户晓的"南大碎尸案"有关,有待进一步调查。
DNA科技,提高了命案侦破率,林某的家人可以借此告慰。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对犯罪嫌疑人的锁定,可能会进一步迭代,不仅一根头发还原凶手样貌,还可能借助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脱落的细菌细胞判断身份。
甚至于斯皮尔伯格的经典电影《少数派报告》中出现的那一幕场景,都有可能实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监控系统,预先知道谁将犯罪,而在犯案前将其抓获。
少数派报告
这真是非常让人震颤的未来。
01
—
"我院医学系88年级学生林某,于1992年3月20日晚上10点半,在一号教学楼教室自修,不幸遇害。案发后,省、市、区公安部门全力侦查。"
这是1992年奸尸案后,南京医科大学发布的一则通告。
据《现代快报》报道,在关于林某的网上贴吧中,有网友称,那是1992年初春的一个雨天,大四女生林某在校园内被奸杀,案件一直没破。林某死亡时尸体完整,头朝下被按在学校的下水道里,她是在校园内被杀的,凶手不可能有时间和胆量去碎尸。
这名网友称自己的父亲是南医大的职工,当时曾配合过警方调查。还有网友表示,案发后,公安机关全力侦查,并曾在报纸上公布过嫌疑人模拟画像。
但28年过去了,世间并无只靠推理就可破案的福尔摩斯。最终的进展,还是借助于这个时代精准的DNA识别。
指纹曾经在警察破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一个具有反侦察能力的罪犯,可能不会在案发现场留下指纹。相对而言,他想要不留下DNA就难一些,哪怕掉下一个头发,现代科技也可以从中追溯到具体的个人。
DNA是基因的核心物质,与指纹一样,它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DNA都有所不同,但与指纹不同的是,DNA代表了更丰富的信息。
轰动全国的甘肃“白银系列强奸杀人案”之所以破案,也是因为凶手高承勇在现场留有DNA。他的一个堂叔因为另一桩案子被提取了DNA,警方通过对比于是找到了他。
在未来,人体新陈代谢的细菌细胞,可能让破案变得更为容易。
据《大科技杂志社》,在一次研究中,美国俄勒冈大学詹姆斯博士发现可以从遗落在空气中的细菌细胞判断出一个人的身份,即使他/她已经离开房间4小时了。如果你知道每小时都有3000万的细菌细胞从人体脱落,你就会承认它们确实是破案的好帮手。
脱落的细菌细胞漂浮于空中,附着于我们所摸过的物体,比如家具、手机。我们身上的微生物群是独特的,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微生物群判断出一个人的身份。
不久之后,警察便能够从犯罪嫌疑人遗落现场的细菌细胞确认犯罪嫌疑人身份。
凶手们颤抖吧!!!
02
—
除了指纹、DNA和细菌微生物,让破案变得相对容易之外,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以及智能终端的定位装置,也让凶嫌犯案再逃之夭夭的妄念变得愈加困难。
增强现实技术(AR)也会越来越多在侦破行动中得到应用。荷兰警方已将AR应用到对案情的追踪调查,一方面能使千里之外与专业技术最相关的专家积极参与到破案中来,同时还能将现场证据污染减到最小,从而大大提高了破案效率,减少错误的发生。
设想一下,如果满屋子的犯罪证据杂乱无章或者过于隐秘,警察穿戴的AR头显设备就派上用场了。
在未来,科技可能具有越来越强大的还原能力,不仅是一根头发一滴血一个指纹或一个细菌细胞,可能是周边不经意被记录下的一段音频,也能经由声波分析,提供困扰警员的关于现场最真实的核心细节。
《少数派报告》中提到的预知犯罪,可能实现吗?
别说,英国政府还真的曾出资300万英镑,给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马克·吉罗拉米教授及其带领的数学家团队,用于研究预知执法。
另据《DeepTech深科技》,与《少数派报告》类似的场景正在洛杉矶警察局的实时犯罪预警中心上演:一堵高耸的电脑屏幕墙上显示着洛杉矶地区的电子地图,地图上正不停地闪烁着,每一次闪烁都代表着那个地区可能即将发生一次犯罪活动。公安指挥中心根据地图上的实时预警,及时向预警地区派遣警力,阻止犯罪。
洛杉矶警察局是第一个跃进大数据时代、采取大数据公安警务模式的公安机构。它与数据分析公司Palantir合作建立了实时犯罪预警中心。Palantir为洛杉矶警察局提供的数据分析系统对过去大量的案件信息数据进行了挖掘分析,能将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信息关联在一起,得出隐藏在背后的重要破案线索。
街道上大量的监控摄像头将画面数据实时传入预警系统中,突发的新闻报道数据也被实时传入预警系统中。系统将监控摄像头画面与后台的人脸特征数据库匹配,再加上突发的新闻报道数据,最后会自动地实时预测出那个地区目前极有可能发生犯罪的嫌疑人。
系统还能从网络上数以亿计的匿名聊天信息中预测出潜在的犯罪活动,找出隐藏在背后的重要破案线索。
另外,随着脑神经学的发展,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们真的可以通过仪器探知每个人都在想什么,打算实施什么?对警察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精准锁定即将实施犯罪的人。
互联网预测大神凯文•凯利说,他曾经认为《少数派报告》中提到的“预防犯罪”的概念是不现实的,但现在他不这样想了。“当我们依赖数字而不是文字时,将构建出一个’量化自我’。”凯文•凯利说。如果一切都是可量化的,包括我们神经元突触的每一次传递,包括我们行走过的地方遗留下的每一个微生物。那还有什么是不能被预知的呢?又有什么是不能事后被重现的呢?所以即便如南大碎尸案这样原比南京医科大奸尸案更无头绪的案子,也许在几百年后仍能从细碎的蛛丝马迹中拼图成功,建构出凶手的画像。
只是那个时候,可能凶手早已死去。
不过,一想到我们每个人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将在数据流中被清晰记录、量化,毫无隐私,一股寒意不免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