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月24日,南京警方接到报警。
一名南京医学院的学生称:自己的舍友林伶在晚自习后失踪。
经过地毯式搜索,受害人尸体在学校教学楼天井的窨井中被发现。
案发现场
90年代的大学生非常稀缺,林伶还是年级学霸,考试排名年级第二。
不出意外的话,毕业后她将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说不定现在会是坚守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
谁也不愿相信,人际关系单纯、一心专注学业、性格温和善良的她,死于一场强奸杀人案,她的人生也戛然而止。
28年后,警方将凶手捉拿归案。
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众声喧哗。
人们很想知道,一个持续了近30年的大案,究竟是如何破获的。
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
林伶的师兄建了一个群,群里都是南医大的校友。
该师兄通过关系,搞到了死者体内精液的DNA样本,并将其分发给同学进行比对。
多年后终于比对到了嫌疑犯的舅舅,然后顺藤摸瓜找到凶手,最终冲进大门成功破案。
末了,爆料者还添了一句:之所以成功破案,是死者林伶的师兄,以及背后师兄师妹28年来的辛苦,我也是其中的一位。
细节刻画相当写实,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以至于很多人都相信了。
结果这一说法迅速被警方辟谣。
挺无奈的。
哗众取宠的谣言背后,是警察的努力被埋没和忽略的现实。
以至于当恶性案件迟迟未破时,你也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
“要警察到底是干嘛用的?”
今天聊几宗30年前发生的杀人案,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01为什么许多恶性案件,都发生在90年代?因为彼时正值社会变迁。
城市之间开放程度高,人员流动性强,小偷扒手居多,社会治安不好,还没有摄像头监控,因此越轨行为层出不穷。
1988年,白银连环杀人案。
14年间,11名女性惨遭杀害。
1992年,南医大女学生强奸杀害案。
女孩头部被按进下水道,凶手隐匿于人海。
1995年,湖州晟舍凶杀案。
死者包括旅店老板夫妇和其孙子、顾客。
当时住店很少有实名登记,两名凶手逍遥法外。
这些案件的作案手法变态残忍,让人不寒而栗。
久而久之,未破的案件成了都市传说,也成了笼罩在案发地老百姓头顶的阴云。
大家人心惶惶,仿佛无形的杀手随时可能出现。
于是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说:晚上必须尽早归家,不能穿红色的衣服和白色的鞋,否则会惹祸上身。
这种恐惧和愤怒带来的集体记忆,同样纠缠着一线的破案刑警。
他们的工作充斥着悲凉的基调,不厌其烦地收集证据,实地走访,跨省追凶,可最终往往是毫无收获。
0230年来,案子迟迟破不了,究竟是为什么?因为当年的刑侦技术不够先进。
当年的大街小巷没多少摄像头,无法对嫌疑人锁定和追踪。
电子指纹比对技术不发达,只有靠民警用肉眼识别。
DNA技术也没有普及,个别案件只能先小心翼翼地把证物收集保存,等到未来能用到的时候再用。
同时,就算技术有了,全国14亿人口,DNA数据库还未完善,有些数据库没联网,只能依靠传统的人工方法,去各个城市逐一排查。
技术的限制,增加了警察的执行难度。
每一次追凶成了「没有结果」的持久战,考验的不仅是能力,还有耐力。
于是你会看到——南医大女学生遇害案在案发第一年,南京就投入全部警力,核查了数千条线索,挨家挨户排查了1.5万人。
哪怕没有结果,28年来他们依旧没有放弃。
为这个案子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固定人员,集中办公。
几代刑侦人心里只记着一句话:案件不破,人员不撤。
你也会看到处理白银连环杀人案的警察,在案发现场采集了凶手指纹后,开始对白银市的所有成年男性进行了指纹采集。
有的民警拿着放大镜,一个个去对比,一天最多能看几千个指纹。
久而久之,凶手的指纹烂熟于心,闭着眼也能画出来。
你还会看到在晟舍凶杀案中,警察好不容易发现了凶手留下的鞋印。
为了找到鞋子的卖家,他们跑遍城市里的所有商场鞋柜,绝不放过每一双鞋子。
30多年来,光努力是不够的。
那个年代指纹库收录的,通常是有过犯案前科的人的指纹。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漏洞:若凶手从来没犯过案,指纹根本不在其中,那该怎么办?(事实上,这三起案件的罪犯都没有作案前科)同时,就算找到了生产鞋子的厂家,你连阶段性胜利都算不上。
因为厂家的经销商遍布全国,穿鞋的不仅包括顾客,还有鞋厂的员工,员工的家人......仿佛大海捞针。
这样的难度,在警察的工作中比比皆是。
渐渐地,你不得不承认:那些踏破铁鞋、千辛万苦整理来的证据总和,看似很多,其实为零。
这该多绝望?
03网络上有很多人,觉得警察能力不行,对刑侦过程指手画脚,甚至自己当上了侦探,在线破案。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但当你换位思考,试想自己就是一名侦查30年大案的警察,或许你会经历这样的心路历程:案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你奔赴现场。
哪怕你见过太多凶残的场面,可当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毫无人性的方式杀害,你的内心只剩下无比愤怒。
你告诉自己:一定要将凶手缉拿归案,绳之以法。
随后,你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收集证据,在缺乏技术手段的帮助下,你走访城市的家家户户。
可人海茫茫,凶手隐匿在无数个「普通人」之中,你根本找不到他。
渐渐地,你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怀疑曾经所学的刑侦知识是否有用,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如果这个案子多年未破,当地百姓也会隐晦的问你:“那个案子怎么样了?”你内心五味杂陈,只能低头作答,“还在处理”。
最重要的是,当你面对受害人的家属,只剩下强烈的自责和愧疚。
就像一位参与过南医大女学生遇害案的民警这样回忆:“每年的3月24日,老两口都要到女儿人生走到尽头的伤心地,默默凭吊他们的女儿,然后转到我们这里,打听一下这一年中案件的进展。
28年来,当年的中年父母,如今已经变成了互相搀扶的老两口。
每次来时轻车熟路,离开时也很平静,尽管难以掩饰脸上写满的悲伤和失望。
”后来,女孩的父亲去世了,母亲身体不大好,若是不能亲自来,就会在女儿被害这天打电话给公安局问问情况。
持续30年的案子,意味着破案的警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拨换了一拨。
当年初出茅庐的新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成了老民警,退休时只能把任务交给新一代,并且告诉他们:命案必破,哪怕是过了公诉期,也要追查到底。
这种执念,就像华城连环杀人案的警察给凶手写的信一样:“我和你打了差不多半辈子的交道了。
当年想着一定要把手铐戴到你的手上,不过我快要不能使用手铐了,我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但请你相信:没有我,后辈们也必定会把你逮捕归案。
”
04人类创造技术,应该让它用作正途。
对于办案民警来说,技术向善意味着它可以帮你追溯凶手,让正义绝不缺席。
无论是南医大女学生遇害案,还是白银连环杀人案,又或者是湖州杀人案......之所以能让隐匿在人群中的凶手浮出水面,都要归功于——Y—DNA染色体检验技术。
Y染色体只在男性父系之间传承。
只要男性嫌疑人留下自己的DNA痕迹,刑警就可以通过寻找与其相关的亲属进行同源比对,确定嫌疑人的家族,最终实现精准锁定。
在技术的辅助下——高承勇的亲戚因受贿入刑,收集了血液之后,警方顺藤摸瓜查到了他就是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元凶。
湖州晟舍凶杀案,当年留下凶手唾液的烟头今日终于派上用场,它们被提取出DNA,最终锁定到了身为作家的刘永彪身上。
面对警察,他说:我等你们很久了。
这一次的南医大女学生遇害案,警方同样用该技术找到了逍遥法外的麻继钢。
“一年来,专案组分赴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等10余省,行程近2万公里,对重点人员一查到底。
”
大快人心的背后,没有侦探小说里的猎奇,没有警匪片里的帅气。
只有孤灯下警察的身影,以及无数个日夜的默默无闻和坚守岗位。
对他们来说,只要将凶手捉拿归案,慰藉逝者灵魂,给受害人家属一个交代,自己也就无憾了。
正如一起案件中检方的公诉意见所说:“希望严肃公正的判决,让那些冤魂得以安息。
让那些未来得及实现的梦想,那些未了却的心愿,那未团聚的亲情,未结果的爱情,未经历的人生,甚至那尚未体会青春的年幼,都得以稍稍平复。
愿他们的亲人,能够稍稍感到慰藉,以在其面对波折的人生、经历家庭的惨剧和骨肉分离之后,能够有些许勇气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
05《权力的游戏》中有这样一个设定:永夜降临时,危险会接踵而至,无数守夜人捍卫在极寒地带,冒着生命危险,去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宁。
警察,何尝不是和平时代的“守夜人”?只可惜这一路代价何其沉重。
有些警察因伤病半身不遂,有些人甚至因过劳死亡。
比如那个被称为神笔马良,曾画过高承勇通缉画像的警察张欣,就因过劳英年早逝。
据统计:“公安队伍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
仅2019年全国公安机关就有280名公安民警、147名辅警因公牺牲,6211名公安民警、5699名辅警因公负伤。
”其中要么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本该很长。
要么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肩负着照顾全家的责任。
可在工作面前,他们只有一个任务救人追凶。
南大碎尸案呢?
01.
1992年3月24日,南京医科大学(原南京医学院)一名大四女生在校园内晚自修时被奸杀,尸体在下水道里被发现,死亡时尸体完整,头朝下被按在下水道里,手段极其残忍。
一时间,校园内外一片轰动,据当时的资料,被害的女生叫林伶,来自江苏无锡,成绩非常优秀,一般稳定在全年级前二名,是一个学霸。
案发之后,公安机关也倾尽全力侦查,并曾在报纸上公布过嫌疑人模拟画像,当时“报载模拟的嫌疑人为“浓眉大眼,相貌凶狠,体格强壮,脾气暴躁”。
但由于当时破案条件不足,凶手没有明确,案件的侦办陷入了僵局。
自从林伶遇害以后,每年忌日她的父母都会前往南京烧纸,在等待真相的过程中,她的父亲因伤心过度而肺癌去世,母亲常年患病需要定期去医院就诊。
二十八年之后,2020年2月23日完南京市公安局发布消息,1992年南京医学院在校女生遇害案被成功告破,犯罪嫌疑人麻继钢已于23日凌晨被抓获。
至此,一桩二十八年的悬案告破。
新闻出来后,很多人都误将此案看作了南大碎尸案,其实,这是两起不同案件。
论作案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社会影响之大,南大碎尸案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这起案件发生在1996年,距今已经整整过去了二十四年,但每一次提起都触痛人们的神经。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路网友对该案件推测不断,致使案件一而再引起关注,而每一次,都让听者毛骨悚然。
可惜的是,至今我们都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在哪里。
02.
南大碎尸案,又称南京“1·19”碎尸案、刁爱青案,案发于1996年1月19日(也有传言是11月9日),受害人是南京大学成教院大一女学生刁爱青。
受害者刁爱青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据其生前好友回忆,她个子高约1.65米,身材适中,长相普通。短发,单眼皮,眼睛稍有些近视,看书写字时会戴上眼镜。
在嘴角的右上方有颗痣,如菜籽般大小。说起话来,嗓音稍哑,语速偏快。
1996年1月10日晚,刚刚进入大学3个月的刁爱青,穿着当时最容易撞衫的红外套走出校门,消失在青岛路上。
有人说她是因为宿舍内同学违反使用电器的规定,闹了些不愉快,独自生着气走出校门。
也有人否认了这种说法。
具体因为什么,已经无从得知。
但我们知道的是,一场极其残忍的悲剧正在展开。
1月10日刁爱青离开南大,谁都不知道,这竟是她与校园生活、与父母、与世界的永别。
1996年1月19日,南京城下了大雪,一名打扫卫生的妇女在南京新街口附近的华侨路捡到一个提包,包中装有500多片煮熟的肉片,她以为是猪肉之类,于是拎回家去。
后来她在清洗肉片时发现有3根手指混在其中,大惊失色,赶紧报案。
警方在对周边的排查中,惊讶地发现尸体另外的部分被抛散水佐岗路和龙王山一带,均被包在提包以及一条床单之中。
尸体在煮熟后,估计总共被切成了2,000多片,刀工十分精细,码放整齐。
此案一出,给所有的南京市民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导致近整整一年的时间南京的女学生没有人敢再穿红色服装。
杀人,碎尸,穿红衣的女大学生,这些极富联想性的词汇成为了一个残忍的社会新闻,串联成一系列未知的谜团。
这个谜团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为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人,提供了一个蓝本,这其中,作家王大进在1998年发表的小说《纪念物》最为出名。
时间走过24年,当年不明的真相到今天更加扑朔迷离。
翻看历年与刁爱青案相关的资料,我们发现,社交平台是从未停止过对南大碎尸案的讨论,个人有个人的推论。
它成为一部几代南京人共有的杀人回忆。
而在这些杀人回忆中,天涯论坛里网友的猜测,加重了案件的面纱,也为案件这么多年来依旧受人关注,博了不少眼球。
说到与刁爱青案相关的网友,至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绝对属“黑弥撒”。
天涯论坛里,他那篇仅2000字的《关于南大碎尸案的一点想法》,在2008年的盛夏,让刁爱青案再次回到众人的脑海中。
黑弥撒推论刁爱青性格沉默寡言但有自己的爱好。
这个爱好即摇滚乐,并且因此结识了有共同爱好的凶手。
在相处过程中,因为刁爱青自身气质激发了凶手的童年阴影,最后被凶手以残忍又变态的方式杀戮。
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凶手心理活动的话:
许是她的外表,或是气质、又或是穿着打扮勾起了嫌疑人对往事的回忆,一段发生在童年或少年时期的并不美好的回忆,激起了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念头——杀死被害人。
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将心爱的女人永远留在身边,尽管他可能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他觉得被害人太像童年时的“她”了,她们的共同之处太多太多,有时他甚至会觉得她就是“她”。嫌疑人开始不可自拔。每当与被害人相处的时候,嫌疑人总是能够回忆起“她”,回忆起“她”给他带来的快乐,当然,也有伤痛。
我们不得不佩服黑弥撒的脑洞和文笔,这段过于细致入微的文字,活灵活现剖析了一个人的心路历程,简直就像“凶手独白”。
也难怪该帖子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童年阴影、重金属、变态杀人,这些影视剧中常出现的桥段,立刻给“1.19”案蒙上神秘之外的另一层奇怪色彩,引起网友的疯狂议论,在帖子下面各种论调层出不穷。
而最大的猜测,莫过于“黑弥撒”即凶手的论调。
事后经过确认,网友黑弥撒是南京人,重金属音乐爱好者,法学出生,但1982年出生的他在1996年案发时仅仅14岁,根本不具备作案年龄。
这篇帖子引发网络热议之时,也引来了传统媒体的关注。
2008年6月24日,南京主流媒体《现代快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南大碎尸案的情况。
一个月后,南都周刊记者远赴江苏姜堰,对刁爱青的父母及高中同学分别进行采访,发表了题为《南大碎尸案的网络与现实》的文章,同时公布了一张刁高中同学出示的刁爱青本人的照片,让众多网友第一次目睹刁爱青真容。
在南都记者采访刁父之前,2008年7月4日,一位山东的“热心网友”协同一位记者提前来到了江苏姜堰,冒充南京市公安局的身份,采访了刁爱青的家人。
这位“热心网友”名为“悼红轩主人”,山东人氏。后因冒充公安被刁爱青姐夫发现,被警方以凶案嫌疑人的身份带走问话并采集血样后释放。
之后,“悼红轩主人”把采访资料汇总成《关于南大碎尸案的终极猜想》发表。
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美国之音》专访,在不到20分的录音采访中,“悼红轩主人”以相关帖子被封为依据,极端揣测,此案有内幕,并将矛头指向军方。
他也在文章中分析了“黑弥撒”的帖子,发觉若干留言的网友有问题,最后他又把矛头指向了98年发表《纪念物》的作家王大进。
总之,在这起不知凶手是谁的凶杀案中,每个参与推论的人,都带着各自的揣测,不少参与讨论的人,也被怀疑是杀人真凶。
“变态杀人说”“作家杀人说”“内幕真相说”“同学团伙杀人说”“姜堰老家杀人说”,凡与刁爱青相关的人事,都被怀疑了个遍。
真相却依然藏于深处。
网友说的话难辨真假,我们能确认的信息少而又少,大概只有刁爱青的身份,能够真正确认。
如南都周刊刊登的那张照片,刁爱青是个长相普通的女大学生,据其父所述,刁爱青先后参加了两次高考。
1994年,刁爱青第一次高考失利,随后前往姜堰市育英学社(现姜堰市二中)复读。
1995年,19岁的刁爱青二次参加高考,与南京大学分数线相差3分。
其父找了一些关系,将她送入进入了南大信息管理系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专业成教脱产班。
走关系进大学,在今时今日是不可想象之事,但上大学的成教脱产班,对当年的人来说,也算平常事。
也正是成教脱产班,解释了为什么刁爱青在学校消失,并未引起老师同学们的重视。
这里就要引出一个概念,什么是成教脱产班。
在二十多年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根本还没普及,但有不少参加了工作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因错过了系统上高中、参加高考、读大学的年龄,于是成人教育在国内普及开。
不少高校开设成了教班,俗称夜大。这种非全日制的教学方式,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很流行。
为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一些重点高校还开设了成教脱产班,这样的班级,与高校普通学生一样,全日制参加学校授课。
成教脱产拿到的文凭含金量比非全日制夜大要高,但门槛却比正规高考成绩低,这便成为梦想名牌大学却高考落榜者的另一选择。
根据南京大学官网提供的校友的信息,刁爱青所在的隶属于信息管理系的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专业成教脱产班,总共开办过5期。刁爱青是第一期的学生。
成教脱产班毕竟不同于正规大学,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比老师年龄都大,管理也相对松散,如今我们熟悉的寝室查勤等管理方式,在当年的成教脱产班根本不存在。
因此,刁爱青的出走,一开始并未得到重视。
她出走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被切碎的尸体究竟是怎么被认出的?
警方是如何将死者定位于校园的?
在众多自称与本案相关的人口中,众说风云。
我们无从得知众人口中议论纷纷真假几何。
回忆给许多事情添上了滤镜,在那些亲历者、耳闻者的心中,成为权重各不相同的部分。
二十岁的少女被残忍杀害了,牵扯出一大堆夹带私货的阴谋论,在扑朔迷离的疑团中,七嘴八舌的回想和猜测,让案件疑云重重,却进展少少。
03.
作为后知者,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中,我们能够知道的事实,只有刁爱青的惨死,以及凶手的惨无人道。
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依旧被人们这样铭记,这样讨论,以致于南医大杀人案告破,都有人将二者混淆。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南大碎尸案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邪恶影响。
南医大杀人案告破,让人们感慨“正义不会缺席”的同时,重新忆起南大碎尸案,也重新燃起对该案告破的希望。
几代人的杀人回忆,是几代人可说的谈资,更是笼罩在几代人身上的阴影。
每当人们谈起这场惊心动魄残忍至极的杀人案时,虽说各自的说辞里夹带着各自的揣测,但殷切希望得到真相的心情,全都一样。
希望正义来到,希望真相浮出水面,希望死者地下有知能够瞑目,更希望凶手被绳之以法。
这些心愿,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如今,我们看到了28年前的惨案告破,便更加希望,在金陵城中另一所高校不明不白死亡的人,有朝一日也能得到灵魂慰藉。
在查看南大碎尸案的过程中,我发现2008年,网友黑弥撒的文章引起大量关注之前,就已经有网友在百度贴吧建立了“刁爱青吧。”
发表了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帖子说,“刁爱青,真的好想你,希望你过的很好”。
有人怀疑这是良心不安的凶手,不过我们并没有证据。
这位网友是谁,为什么建这个贴吧,为什么说下这些话,我们依旧无从得知。
12年转眼又过去了,“刁爱青”吧留了下来,供关注此案的人们了解讨论相关事情。
我们依旧不知道南大碎尸案什么时候告破,但贴吧介绍的这句话,说出了所有人的愿望——
真相在下一刻。
真希望有天我们醒来,南大碎尸案得以定论,凶手被制裁,给被害者及其家属一个交代,让所有期盼正义的人,看到曙光。
01.
1992年3月24日,南京医科大学(原南京医学院)一名大四女生在校园内晚自修时被奸杀,尸体在下水道里被发现,死亡时尸体完整,头朝下被按在下水道里,手段极其残忍。
一时间,校园内外一片轰动,据当时的资料,被害的女生叫林伶,来自江苏无锡,成绩非常优秀,一般稳定在全年级前二名,是一个学霸。
案发之后,公安机关也倾尽全力侦查,并曾在报纸上公布过嫌疑人模拟画像,当时“报载模拟的嫌疑人为“浓眉大眼,相貌凶狠,体格强壮,脾气暴躁”。
但由于当时破案条件不足,凶手没有明确,案件的侦办陷入了僵局。
自从林伶遇害以后,每年忌日她的父母都会前往南京烧纸,在等待真相的过程中,她的父亲因伤心过度而肺癌去世,母亲常年患病需要定期去医院就诊。
二十八年之后,2020年2月23日完南京市公安局发布消息,1992年南京医学院在校女生遇害案被成功告破,犯罪嫌疑人麻继钢已于23日凌晨被抓获。
至此,一桩二十八年的悬案告破。
新闻出来后,很多人都误将此案看作了南大碎尸案,其实,这是两起不同案件。
论作案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社会影响之大,南大碎尸案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这起案件发生在1996年,距今已经整整过去了二十四年,但每一次提起都触痛人们的神经。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路网友对该案件推测不断,致使案件一而再引起关注,而每一次,都让听者毛骨悚然。
可惜的是,至今我们都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在哪里。
02.
南大碎尸案,又称南京“1·19”碎尸案、刁爱青案,案发于1996年1月19日(也有传言是11月9日),受害人是南京大学成教院大一女学生刁爱青。
受害者刁爱青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据其生前好友回忆,她个子高约1.65米,身材适中,长相普通。短发,单眼皮,眼睛稍有些近视,看书写字时会戴上眼镜。
在嘴角的右上方有颗痣,如菜籽般大小。说起话来,嗓音稍哑,语速偏快。
1996年1月10日晚,刚刚进入大学3个月的刁爱青,穿着当时最容易撞衫的红外套走出校门,消失在青岛路上。
有人说她是因为宿舍内同学违反使用电器的规定,闹了些不愉快,独自生着气走出校门。
也有人否认了这种说法。
具体因为什么,已经无从得知。
但我们知道的是,一场极其残忍的悲剧正在展开。
1月10日刁爱青离开南大,谁都不知道,这竟是她与校园生活、与父母、与世界的永别。
1996年1月19日,南京城下了大雪,一名打扫卫生的妇女在南京新街口附近的华侨路捡到一个提包,包中装有500多片煮熟的肉片,她以为是猪肉之类,于是拎回家去。
后来她在清洗肉片时发现有3根手指混在其中,大惊失色,赶紧报案。
警方在对周边的排查中,惊讶地发现尸体另外的部分被抛散水佐岗路和龙王山一带,均被包在提包以及一条床单之中。
尸体在煮熟后,估计总共被切成了2,000多片,刀工十分精细,码放整齐。
此案一出,给所有的南京市民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导致近整整一年的时间南京的女学生没有人敢再穿红色服装。
杀人,碎尸,穿红衣的女大学生,这些极富联想性的词汇成为了一个残忍的社会新闻,串联成一系列未知的谜团。
这个谜团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为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人,提供了一个蓝本,这其中,作家王大进在1998年发表的小说《纪念物》最为出名。
时间走过24年,当年不明的真相到今天更加扑朔迷离。
翻看历年与刁爱青案相关的资料,我们发现,社交平台是从未停止过对南大碎尸案的讨论,个人有个人的推论。
它成为一部几代南京人共有的杀人回忆。
而在这些杀人回忆中,天涯论坛里网友的猜测,加重了案件的面纱,也为案件这么多年来依旧受人关注,博了不少眼球。
说到与刁爱青案相关的网友,至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绝对属“黑弥撒”。
天涯论坛里,他那篇仅2000字的《关于南大碎尸案的一点想法》,在2008年的盛夏,让刁爱青案再次回到众人的脑海中。
黑弥撒推论刁爱青性格沉默寡言但有自己的爱好。
这个爱好即摇滚乐,并且因此结识了有共同爱好的凶手。
在相处过程中,因为刁爱青自身气质激发了凶手的童年阴影,最后被凶手以残忍又变态的方式杀戮。
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凶手心理活动的话:
许是她的外表,或是气质、又或是穿着打扮勾起了嫌疑人对往事的回忆,一段发生在童年或少年时期的并不美好的回忆,激起了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念头——杀死被害人。
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将心爱的女人永远留在身边,尽管他可能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他觉得被害人太像童年时的“她”了,她们的共同之处太多太多,有时他甚至会觉得她就是“她”。嫌疑人开始不可自拔。每当与被害人相处的时候,嫌疑人总是能够回忆起“她”,回忆起“她”给他带来的快乐,当然,也有伤痛。
我们不得不佩服黑弥撒的脑洞和文笔,这段过于细致入微的文字,活灵活现剖析了一个人的心路历程,简直就像“凶手独白”。
也难怪该帖子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童年阴影、重金属、变态杀人,这些影视剧中常出现的桥段,立刻给“1.19”案蒙上神秘之外的另一层奇怪色彩,引起网友的疯狂议论,在帖子下面各种论调层出不穷。
而最大的猜测,莫过于“黑弥撒”即凶手的论调。
事后经过确认,网友黑弥撒是南京人,重金属音乐爱好者,法学出生,但1982年出生的他在1996年案发时仅仅14岁,根本不具备作案年龄。
这篇帖子引发网络热议之时,也引来了传统媒体的关注。
2008年6月24日,南京主流媒体《现代快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南大碎尸案的情况。
一个月后,南都周刊记者远赴江苏姜堰,对刁爱青的父母及高中同学分别进行采访,发表了题为《南大碎尸案的网络与现实》的文章,同时公布了一张刁高中同学出示的刁爱青本人的照片,让众多网友第一次目睹刁爱青真容。
在南都记者采访刁父之前,2008年7月4日,一位山东的“热心网友”协同一位记者提前来到了江苏姜堰,冒充南京市公安局的身份,采访了刁爱青的家人。
这位“热心网友”名为“悼红轩主人”,山东人氏。后因冒充公安被刁爱青姐夫发现,被警方以凶案嫌疑人的身份带走问话并采集血样后释放。
之后,“悼红轩主人”把采访资料汇总成《关于南大碎尸案的终极猜想》发表。
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美国之音》专访,在不到20分的录音采访中,“悼红轩主人”以相关帖子被封为依据,极端揣测,此案有内幕,并将矛头指向军方。
他也在文章中分析了“黑弥撒”的帖子,发觉若干留言的网友有问题,最后他又把矛头指向了98年发表《纪念物》的作家王大进。
总之,在这起不知凶手是谁的凶杀案中,每个参与推论的人,都带着各自的揣测,不少参与讨论的人,也被怀疑是杀人真凶。
“变态杀人说”“作家杀人说”“内幕真相说”“同学团伙杀人说”“姜堰老家杀人说”,凡与刁爱青相关的人事,都被怀疑了个遍。
真相却依然藏于深处。
网友说的话难辨真假,我们能确认的信息少而又少,大概只有刁爱青的身份,能够真正确认。
如南都周刊刊登的那张照片,刁爱青是个长相普通的女大学生,据其父所述,刁爱青先后参加了两次高考。
1994年,刁爱青第一次高考失利,随后前往姜堰市育英学社(现姜堰市二中)复读。
1995年,19岁的刁爱青二次参加高考,与南京大学分数线相差3分。
其父找了一些关系,将她送入进入了南大信息管理系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专业成教脱产班。
走关系进大学,在今时今日是不可想象之事,但上大学的成教脱产班,对当年的人来说,也算平常事。
也正是成教脱产班,解释了为什么刁爱青在学校消失,并未引起老师同学们的重视。
这里就要引出一个概念,什么是成教脱产班。
在二十多年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根本还没普及,但有不少参加了工作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因错过了系统上高中、参加高考、读大学的年龄,于是成人教育在国内普及开。
不少高校开设成了教班,俗称夜大。这种非全日制的教学方式,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很流行。
为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一些重点高校还开设了成教脱产班,这样的班级,与高校普通学生一样,全日制参加学校授课。
成教脱产拿到的文凭含金量比非全日制夜大要高,但门槛却比正规高考成绩低,这便成为梦想名牌大学却高考落榜者的另一选择。
根据南京大学官网提供的校友的信息,刁爱青所在的隶属于信息管理系的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专业成教脱产班,总共开办过5期。刁爱青是第一期的学生。
成教脱产班毕竟不同于正规大学,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比老师年龄都大,管理也相对松散,如今我们熟悉的寝室查勤等管理方式,在当年的成教脱产班根本不存在。
因此,刁爱青的出走,一开始并未得到重视。
她出走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被切碎的尸体究竟是怎么被认出的?
警方是如何将死者定位于校园的?
在众多自称与本案相关的人口中,众说风云。
我们无从得知众人口中议论纷纷真假几何。
回忆给许多事情添上了滤镜,在那些亲历者、耳闻者的心中,成为权重各不相同的部分。
二十岁的少女被残忍杀害了,牵扯出一大堆夹带私货的阴谋论,在扑朔迷离的疑团中,七嘴八舌的回想和猜测,让案件疑云重重,却进展少少。
03.
作为后知者,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中,我们能够知道的事实,只有刁爱青的惨死,以及凶手的惨无人道。
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依旧被人们这样铭记,这样讨论,以致于南医大杀人案告破,都有人将二者混淆。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南大碎尸案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邪恶影响。
南医大杀人案告破,让人们感慨“正义不会缺席”的同时,重新忆起南大碎尸案,也重新燃起对该案告破的希望。
几代人的杀人回忆,是几代人可说的谈资,更是笼罩在几代人身上的阴影。
每当人们谈起这场惊心动魄残忍至极的杀人案时,虽说各自的说辞里夹带着各自的揣测,但殷切希望得到真相的心情,全都一样。
希望正义来到,希望真相浮出水面,希望死者地下有知能够瞑目,更希望凶手被绳之以法。
这些心愿,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如今,我们看到了28年前的惨案告破,便更加希望,在金陵城中另一所高校不明不白死亡的人,有朝一日也能得到灵魂慰藉。
在查看南大碎尸案的过程中,我发现2008年,网友黑弥撒的文章引起大量关注之前,就已经有网友在百度贴吧建立了“刁爱青吧。”
发表了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帖子说,“刁爱青,真的好想你,希望你过的很好”。
有人怀疑这是良心不安的凶手,不过我们并没有证据。
这位网友是谁,为什么建这个贴吧,为什么说下这些话,我们依旧无从得知。
12年转眼又过去了,“刁爱青”吧留了下来,供关注此案的人们了解讨论相关事情。
我们依旧不知道南大碎尸案什么时候告破,但贴吧介绍的这句话,说出了所有人的愿望——
真相在下一刻。
真希望有天我们醒来,南大碎尸案得以定论,凶手被制裁,给被害者及其家属一个交代,让所有期盼正义的人,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