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随地吐痰是幼儿园小朋友都懂的常识,但在古代,却有人不以为耻,而且还是一些有身份的人。
关于李鸿章随地吐痰的传闻特别多……
李鸿章:怎么有这么多人黑我?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主持国家外交事务,多次代表清王朝出访欧美各国,被称为清朝外交第一人。
但他随地吐痰的恶习,让外国人传为笑柄。
据民国时期社会活动家简又文先生的《西北东南风》一书记载:“李鸿章在英国伦敦赴某贵族宴会时,席间咳嗽,即随手取桌前盛香槟酒之小玻璃杯,吐出浓痰一口于其中,复置座前,玻璃杯罩了这黄绿色的液质,色如翠玉,反光四射,颇为美观,而举座失色矣!”
在古代,如果有了痰盂就可以杜绝各种不雅,随地吐痰的行为,它在古代承担了下水道的功能,可以藏污纳垢,提高卫生环境质量。
痰盂的说法俚俗,古代叫法文明,叫唾盂,一般唾盂会放在地上,至近代仍然在使用。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
油画 韦蓉 《中国百年》
观复博物馆藏
而古代还有“迷你”尺寸的唾盂精致讲究,一般都置于桌上,吃饭时放些鱼刺残骨,或作高雅清爽的茶具,故又称“渣斗”。
元人笔记有“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的记载。
南宋 龙泉窑梅子青渣斗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历代唾盂的材质不一,有玉的,金、银的,银鎏金的,陶瓷的,景泰蓝等,从材质上能分贵贱。
唐代 折枝团花纹鎏金银渣斗
西安博物院藏
清雍正 粉彩花卉描金渣斗
美国迪美博物馆藏
不管是多奢侈的材料做的唾盂
都算合乎人情常理
可是古代偏偏有些人要搞
标新立异
魏晋名士苻朗
明人冯梦龙编写的《古今谭概》第十四卷中的《肉唾壶》中写道:“苻朗尝与朝士宴。
时贤并用唾壶,朗欲夸之,使小儿跪而张口,唾而含出。
”
苻朗事事都要夸耀,吐唾沫时让仆人跪着张嘴接住,含着他的唾沫到外面去。
上面这还不算特例
明朝严世蕃
明朝嘉靖皇帝的首辅严嵩之子。
据说严世蕃的妻妾就有二十七个,其他的侍女、丫鬟更是无数,他很为自己的奢靡生活感到得意。
吐痰都要漂亮的侍女用口来接,刚一咳嗽,侍女就开口对准了,富家老爷把美女家仆当唾盂,把自己的浓痰,吐入仆人的口里,居然还引以为傲。
想象一下那画面太美不敢看......
后人戏称这种“痰盂”叫“香唾盂”......
竟有如此骄奢淫逸的虐待狂
真是世所罕见!
东晋末年名臣谢景仁
《宾退录》之七有这样一条:“谢景仁居宇净丽,每唾必唾左右人衣。
殷冲则不然,小史非净浴新衣,不得近左右。
均之好洁,相反如此!”谢景仁据说也是个洁癖狂,府第居所安静美丽,每次要吐痰,不吐在地上,就吐在身边仆人的衣服上。
不过历史上也有一些贵人
偏不用高级渣斗
以示节俭
南宋显仁皇后
《宋史》中有记载,南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在靖康之难时被金人俘虏到漠北。
绍兴十二年,南宋王朝迎来一件大喜事——根据不久前绍兴和议达成的协议,宋金两国终于化干戈为玉帛,金国将徽钦二帝的棺椁归还南宋,同时释放宋高宗赵构的生母——韦太后。
韦太后吃了十五年零四个月的苦后,被金人放回,在杭城慈宁宫安享余生。
由于上了年纪后痰多,高宗派人呈上了一个金唾盂,结果被韦太后嫌奢侈就把它退了回去。
《迎銮图》表现了南宋抗金战争中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韦后南归。
▼
请横屏观看
南宋 佚名《迎銮图》
上海博物馆藏
看来,一个人的学识和个人素质
有时候还真没有必然联系
在18世纪以前的欧洲,人们一直认为吐口水有益健康,把口水吐到地上然后用脚去擦是文人雅士的表现,在今天这会被视为非常不雅的行为,礼貌的演变跟文明化的进程紧密相关。
在此,我们应该重新复习古代和尚的规矩:
“云何唾?唾不得作声。
不得在上座前唾。
不得唾净地。
不得在食前唾,若不可忍,起避去,莫令余人得恼。
”
——《一切有部律论》
不论在哪个国家,我们能够看到对他人的承认和尊重程度,可以直接看到社会的文明程度,而这文明程度可以在举手投足的礼貌中找到。
博物馆,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最高配置。
——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