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希实验
在2018年12月亚太地区的SAT考试中,阅读部分的社会科学文章考到了这么一个实验——阿希实验。这么说大家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实验是个啥,那么接下来对它的介绍会让你觉得这个实验是一个烂掉牙的老故事。
阿希从众实验是心理学家阿希在1956年进行的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即三垂线实验。实验旨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该实验以大学生为被实验对象,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是真实的被实验对象。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如图所示)。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同时,实验者总是把真实被试者安排在最后回答。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
结果我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没错,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者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者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者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其实我们看图片可以发现,这三条线段长度差距很是明显,正常人看怎么可能看错?但是!就是有三分之一的人去从了众,激起了一批心理学家去进一步研究从众心理,发现在下列情况中从众现象会增加:
团队中至少有3个人
团队的意见是一致的(只要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就会大大增加其他人做出不从众的勇气)
个体崇尚团体的地位和吸引力
个体对任何回答都没有作出预先的承诺
个体的举动可以被团体中的其他人看到
个体所处的文化非常鼓励人们对社会标准的尊崇
个体感到力不从心或有不确定感
关于从众心理的研究结论还有很多很多,鉴于我今天要讲的是实验,所以就先打住,下面我们来下一个实验。
二、谢里夫从众实验
20世纪30年代,谢里夫将游动现象用于遵从行为研究而进行的一项研究。他利用游动错觉的特点。首先告诉被试者黑暗环境下的光点在运动,然后让大家判断一个光点运动的距离。由于人们一般没有游动错觉的知识,因而就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距离判断。随后谢里夫再让一位实验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离判断的尺度,结果发现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的距离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作出的距离判断。这一错判现象的社会心理学依据是:所有被试由于处在一种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试只好慢慢地遵从他人的判断。
这个实验结果显示了在模糊情境下群体依赖、群体压力的存在和群体规范的形成,同时显示,群体的影响或者说压力能够超越群体的存在,出现在没有群体的环境中。谢里夫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对人们的认知行为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
三、电梯实验
实验一开始,被试者一个人待在电梯里面。
紧接着走进来一个实验人员,他按下电梯,并背对着门站。
又走进来以为实验者,依旧是一样的套路。按下电梯,背对着门站。
当第二个人走进电梯的时候,注意到此时被实验的对象,从电梯的角落走了出来。
第三个人继续重复之前的步骤。此时被试者走到较为有空间的位置,摸了摸鼻子。
还一脸疑惑地观察周围人的情况。OS:我此时的内心是崩溃的。
于是他,掐指一算,背对门转过身去。不仅是实验者一个个按顺序进入是这样的实验结果,在电梯的搭乘过程中,突然转向,也会迫使被试者做出一样的行为。
这个实验表明,群体行为会对个体造成压力,并迫使个体做出违反自身意愿的事情。
结语:这三个实验是不是都十分神奇and有趣?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三个实验的内容,1月3号中午12:15,综合楼7楼心理教室(可乘电梯!),我社3个成员将会分别对这3个实验进行精致地讲述,欢迎大家都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