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华夏史就是一部血色耀眼的杀伐史,而他们就是历史天空中最耀眼的星星,你可以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你要知道,几百几千年之前,有这样的一些人,用他们的勇敢和智慧铸就了现在历史,他们值得我们去了解,去铭记。
第四位,不世出之名将,“将门有将,得无愧乎”——李如松
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明朝著名军事将领。
作为一个有勇有谋,功战卓越的战将,他的拼死一战被人质疑战果,屡遭弹劾。作为一个抗倭领袖,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却在一场场口水战里慢慢被人们遗忘。作为一个大明军人,成就他生命中最辉煌的地方不是华夏大地,而是异国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李如松少年时就跟随父亲李成梁熟悉军事,徐渭还曾教授其兵法。16世纪末,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诸岛,他的野心也骤然膨胀,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侵略计划。但是李如松的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在明代,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万历三大征,李如松参与或指挥了其中两场战役。综观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平壤攻坚战石破天惊、碧蹄馆遭遇战打得气壮山河、龙山奇袭战一剑封喉。《明史》称赞道:“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李如松曾作有《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赠朝鲜都休察使柳成龙》一诗:“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第三位,攻下七百城,“东天将军,神人也”——郭侃
郭侃是唐朝郭子仪的后代。其祖父为郭宝玉,父亲为郭德海,郭侃是家中次子。郭侃幼年时,被蒙古将领木华黎部下史天泽收养。弱冠为百户,武勇而又有谋略。
公元1252年时,跟随夫拉可汗远征欧亚,讨伐了许多国家。独自在西亚屡破伊斯兰军队百二十余城、破十字军百八十余城,讨伐了诸多国家。其足迹越过喀什米尔,为其征服之地的人们所畏惧,乃至对手惊呼'东天将军,神人也'。除了向即位的忽必烈献策建国号与置国都之外,也曾进言制压南宋之事。累积战功而达万户之位,并因制压江南之功而被任命为海宁知州,于在职一年余之后去世。
郭侃有勇有谋,擅长使用火炮。郭侃大半生跟随蒙古军队西征,一生攻下了约七百座城,其中有中国式的城、伊斯兰式的城和西欧式的城(叙利亚的十字军小国),郭侃行军有纪律,常于野外露宿,暴风雨时也不入民舍,军队所至皆兴课农,吏民畏服。
第二位,史上最牛外交官,“一人灭一国”——王玄策
唐朝初年,大唐周边有国名曰天竺,我们现在叫印度,当时的印度还没有统一,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块。后来,最强大的中印度统一了印度半岛,建立了国家,叫做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王玄策是唐朝的外交官。
在尼泊尔,他见到了尼泊尔的国王,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借到了7000骑兵,同时还召集附近大唐藩属国的士兵,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吐蕃士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自封中军元帅,直扑印度。
印度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王玄策设伏兵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皆坑杀。阿罗顺那的王后虽拥兵数万,但随后也被王玄策击破。至此远近城邑望风而降,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余所。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第一位,春秋战神,“孙武的祖师爷”——先轸
不知道因为什么,先轸并没有得到他在历史中应有的待遇,作为春秋五霸争雄时代,霸主晋国数百年基业的坚强柱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拿战争当一门学问,当一门艺术来研究的人。他让'兵不厌诈'思想在战争中成功运作,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天才。
《史记》中并没有他的列传,《左传》中对他的叙述也是几笔带过,以至于现在很多人竟然不知道历史上曾有过先轸这个人。在晋国几百年的历史上,攻伐谋地,克敌制胜,先轸说自己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就连兵圣孙武也可以说是在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先轸一生的军事活动主要是指挥了城濮之战和崤之战两次战役。城濮之战中,先轸帮助犹豫不决的文公下定争霸决心,并用他的谋略为此战铺平道路,最终终于指挥晋军与楚军进行了有名的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为晋文公建立霸权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文公去世后,其子继位为襄公,先轸又率军与秦军进行了崤之战,伏击并全歼秦军,俘其三帅,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干净漂亮的歼灭战战例。
晋国赵衰以识人出名,他对先轸的评价就是“先轸有谋”。的确,无论是城濮之战还是崤之战,先轸以其出众的谋略,处处考虑得当,让晋国顺利大败强敌楚、秦,开创文、襄霸业。这位富于韬略的军事家,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他的谋略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然而,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政治家。他为人公忠体国,耿正忠诚,最终以身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