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廖化这个人物,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那句民间老话: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这句谚语常常用来比喻,在一个人才凋零,无将可用的衰落团体中,平庸者也能担当大任,侥幸成名。正所谓“矮子里面挑高子,矬子里面拔将军”……
除此之外,廖化还有一个非常出名之处,便是其“长寿”。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他从黄巾余党草寇出身,直到蜀国灭亡后才去世,算下来活了90岁以上。这在平均年龄仅4,50岁的三国时代,简直是个巨大的奇迹……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廖化,和演义中所描述的,有较大差异。他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夸张的高寿,也不是如某些人所认为的,那么平庸无奇。
我们还是翻开史料记载,去探寻一下廖化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
首先,廖化并非是黄巾落草出身。据《三国志》记载,廖化是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而根据当时的地方史料,《襄阳耆旧记》的记录,廖姓是荆州地方的大姓,豪族大地主。而廖化作为廖家的人,怎么也得打上一个“出身豪门”的标签。
而且,廖化最早的崭露头角,是在刘备拿下荆州和益州,并进位“汉中王”过后。这一点《三国志》中有着十分明确的记载。
《蜀书·关羽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蜀书·宗预传》: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
也就是说,廖化是在建安24年,也就是公元219年,才加入刘备集团,而且一开始的职务还是文官(军中主簿)。
说起来,建安24年可也真是个了不得的年份,在这一年中,发生了很多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先是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大军的对峙,逐渐接近尾声;再是关羽受刘备之命,率军攻打樊城,为汉中战线解压,并上演“水淹七军”的酣畅大胜;接着,又是形势急转直下,在曹魏和江东的夹击下,关羽丢了荆州,全军覆没,败走麦城……
而廖化的仕途,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已的年份里开始的……可谓是开局不利。
《三国演义》上说,廖化在荆州之战中曾经突围求援,单骑杀出去到上庸城,并求刘封出兵。并在被拒绝过后大哭离开,直奔成都而去……
其实,这也是小说中的虚构情节,在关羽惨败过后,廖化暂时投降了东吴。毕竟他只是一介主簿,而且是新上任,屁股都还没坐热的军中小吏,既左右不了局势,也决定不了成败。孙权在拿下荆州过后,肯定要想办法拉拢当地豪门,以尽快安顿地方局势。而廖化作为本地大户,廖家的成员,自然也是江东集团想拼命拉拢的人物之一。
而且,廖化本身又在关羽军中效力,虽然职务不高,但好歹还是个管文书资料的官,比一般士卒甚至校尉的地位要高。有他的归降,非常有利于收编在关羽兵败之后,四处逃散的荆州士卒。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荆州归吴过后,陆逊吕蒙也给廖化封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想要笼络住他。
然而,廖化表面上和江东集团敷衍着,暗地里却“身在吴营心在汉”,悄悄筹划起了回归蜀汉的大计。
据《三国志》记载,在刘备兴兵伐吴的时候,廖化假装患疾病逝,却以此为机会,带着母亲和族人们逃出了东吴所控制的范围,并在刘备的东征路上,于蜀军不期而遇……《蜀书·宗预传》记载: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
毫无疑问,廖化的忠心回归,令刘备龙心大悦,当即就给廖化封官进爵(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之后,廖化才算是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并一直为蜀汉帝国效力到了灭亡的那一天……
刘备的伐吴战役,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抢回荆州不说,还损折了大量的兵马辎重。连续而来的打击,使得刘备一病不起,最终在白帝城中阖然辞世。而偏安一隅的蜀国,也就此进入了诸葛亮执政的时代。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也为了之后持续不断的北伐计划,诸葛亮在上任丞相过后,开始了“一派压一派”的执政思路。一方面,诸葛亮排挤刘备原有的“元老派”(元老派除了赵云之外,几乎已经无人);另一方面,诸葛亮重用“荆州派”的人物,如蒋琬,费祎,马谡,杨仪,董允,向宠等,尽可能压制“益州本土派”,并使出各种手段,干掉过不少人,如李严,廖立,刘巴,费诗,彭羕等……
很明显,出生荆州名门的廖化,自然也在诸葛亮的白名单上,是可以重用,而且也应该被重用的人。然而,我们翻开史料记载发现,廖化最早的战功记录,是在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也就是诸葛亮五次北伐无功而返,陨落五丈原之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这是为什么呢?难不成诸葛亮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都一直将廖化闲置不用?
答案是否定的,据《三国志·蜀书·宗预传》记载,廖化在诸葛亮执政后,被任命为丞相参军,后来又为广武都督,阴平郡太守。要知道,极受诸葛亮信任的马谡,其职位也不过就是参军。就此看来,诸葛亮对廖化的重用程度,已经不低。虽然并没有直接派他上阵打仗,但也是担任了相当重要的核心职务。
不过,就此也可以判定,廖化的军事能力,肯定也没有达到出类拔萃的地步。在魏延,马岱,王平,张翼,张嶷这些将领驰骋疆场,斩将立功的时候,廖化更多的呆在诸葛亮身边,担任个参军的职位,干些出谋划策和后勤调配之类的事情。
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毕竟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执意任用他的另一位“参军”马谡为大将,当即就丢了街亭,误了大事。之后还迫于政治上的压力,不得不将马谡处死……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无疑是不敢再固执己见,凡事都肆无忌惮地重用自己的“荆州派”人物。
或者说,这也算是诸葛亮对廖化的一种保护,没有轻易将他派上前线,固然失去了让他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也同时避免了他战场犯错,败罪处死的风险。算是诸葛亮建设自己麾下人才梯队的一种策略。
等到诸葛亮五次北伐无功而返,病逝前线过后,姜维继承其遗志,执掌蜀国兵权。这时候的廖化,终于有了上阵发挥的空间:
据史料记载,廖化在姜维麾下的作战记录,大致如下:
延熙元年(238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国守善羌侯宕蕈驻守的营寨,并巧妙击退魏将王赟、游奕等人率领的援兵,还在战斗中干掉了王赟(中箭身亡)。
延熙十一年(248年),凉州羌胡叛魏来降,廖化随姜维率军西迎,于成重山筑城留守,抵抗郭淮进攻,帮助姜维迎回胡王治无戴等部落。
延熙十二年(249年),廖化随姜维进攻雍州,姜维留廖化在白水南岸扎营,与驻扎北岸的魏将邓艾对峙。但被邓艾识破作战意图,牵制战术失败,率军撤走。
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兴兵进攻蜀汉。后主刘禅派遣廖化去往沓中支援姜维。廖化率军北至阴平,听闻魏将诸葛绪攻向建威,于是停下来观察其动向,并在此迎来了姜维大军。之后又与刚好到达汉寿的董厥、张翼军会合,一同退守剑阁,抵御钟会的进攻。
同年11月,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击败,廖化跟着姜维,率军向东进入巴西郡,绕道退至广汉郡郪县一带。不久后,得到后主刘禅投降的敕令,与姜维等到涪县向钟会投降……
通过这些记录,可以看出,廖化在蜀汉领兵作战的时间并不短,战场表现也是胜败参半,有功有过……不过,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廖化在其战斗生涯中,至少没有犯过如马谡那样一触即溃,并一溃千里的错误。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位优秀的将军,最重要的素质并不是只胜不败,而是能做到败而不溃,还能保存住自己的实力。
而廖化,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
……………………………………………………………………………………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可以给廖化这个人物,作出一个简单的总结。
其一,廖化肯定有着相当本事和能力,他的谋略水平不弱,在战场上能打出“围点打援”这类经典战例,在战场外还能装死逃脱,而且将计划进行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其二,廖化其实从入蜀开始,就一直得到重用,不管是担任诸葛亮时期的参军太守,还是在姜维时期的领兵作战,他都是当时蜀汉帝国的重要角色之一。最终官至“镇军大将军”的高位,而且在历史上留下了“以果烈称”,“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后有张(张翼)、廖(廖化)”等很高的评价。
其三,廖化对于蜀汉的忠心,确实是有目共睹的。他几乎从蜀汉立国的那一天起,就在为其效力,而且一直效力到了蜀汉灭亡的时候,可谓有始有终。说他是蜀汉帝国的一尊活化石,绝不为过……
最后,关于廖化的年龄,在史料上也有着较为精确的记载。
据《三国志》记载,景耀四年(261年),廖化路过看望宗预时,宗预曾说:“吾等年逾七十”。而廖化的卒年,是在三年过后的公元264年。也就是说,廖化最终活了至少73岁,甚至可能活到了接近80,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已经算是十分惊人的长寿了。
能在旁人不过4,50年寿命的战争动荡年代,作为一名领兵打仗的武将,戎马倥偬数十年,最终还能如此高寿,得以善终……从这个角度看来,廖化确实算是很幸运的,毕竟那个时代,能够像他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然而,廖化的悲剧也就正是在此,因为和他同时代的人,基本上都没有活到他那个时候的。而只有他,作为唯一的见证者,从蜀国的建立开始,看到了蜀国的灭亡……
从青春少年时代,入蜀为官开始,廖化就用整整42年忠心耿耿和兢兢业业,维蜀汉帝国奉献了一切。然而,他参与的却是一项极度艰辛,难有胜算,而且希望还越来越渺茫的事业——兴复汉室。
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帝国逐渐衰落,人才凋零,克复中原的梦想也渐渐消磨殆尽了……廖化身边的朋友,同事,上司,下属,都在不停地辞世永别。而他却一直活着,一直在尽心尽责地忙碌着,直到有一天,等来了刘禅开城投降的消息……
这也意味着,廖化忠心耿耿从头到尾守护了42年之久的蜀国,终于该到了分崩离析的时候。这对于已经白发苍苍,垂垂老矣的廖化来说,心里除了万念俱灰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据史料记载,在蜀汉投降了曹魏以后,廖化很快被削夺了兵权,并迁往洛阳,名为入朝为官,实为软禁监视。因为他是前朝将军,在蜀汉军中有一定威望,曹魏肯定要想办法防止他先降后叛,起兵造反(姜维就这么干了)。
然而,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从蜀中到洛阳的这段迁徙路,就成为了廖化生命的最后一程……有传闻说,就在迁徙队伍刚刚要迈出蜀国地界的时候,廖化便在马车的颠簸中阖然辞世,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蜀汉大地上……
………………………………………………………………………………………………
写到最后,我们再来追溯一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种说法的由来。
其实,这句民间谚语,是出自清末文学《扫迷帚》中的第二十四回。原意为一个团队中人才凋零,年轻的后起之秀都不行,只能靠早该退休的老将们来担当大任。这句话的本意是想凸显廖化的老当益壮,而非是在贬低廖化的能力平庸……
不明白为什么,这句话传来传去,却传成了现在类似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意思。
难以想象,为蜀国尽忠尽力一辈子,算是功成名就的廖化,在九泉之下听到这样的评价,心中会作何感想呢?
PS:最后一个疑问,为什么罗贯中要在小说中,将廖化的事迹修修改改,就连出场时间,也提早到了关羽“千里走单骑”的过程中?
其实,这也是剧情的需要,罗贯中需要用廖化这个人物,来衬托刘备集团的正义性,并凸显关羽的英雄形象。
罗贯中有意将廖化的出身,改成黄巾余党落草为寇,并上演了一出“杀杜远,送还二夫人,并求关羽收留”的侠义剧……虽然笔墨不多,却就此能看得出,刘皇叔的仁义满天下。就连远在山中的贼寇,都对刘备闻名遐迩,真可谓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不仅如此,就连关羽的形象,都在“黄巾余党”们的吹捧下,名声通天。前有廖化,后有裴元绍,周仓(这两个都是虚构人物)……都是争先恐后地想加入到关羽的麾下,以此表现“汉寿亭侯”的威名震神州……
然而,罗贯中确实没有考虑到,廖化的年龄问题。经他这么一改,廖化从黄巾余党出场,到蜀国灭亡去世,几乎经历了整个三国时代,也长寿得太夸张了。
不过,小说只是小说,允许笔误的出现,这点也不用过多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