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围(三国时期)包含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益州因为包含了成都平原,再加上易守难攻的地形,促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刘备更是以益州作为基础,建立了和曹魏、东吴相抗衡的蜀汉。当然,在刘备之前,刘焉、刘璋父子,已经在益州割据很长时间了。
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刘焉,无疑是东汉末年率先割据益州的诸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汉室后裔,但是,刘焉却有称帝的野心。那么,问题来了,刘焉最终是什么结局呢?
一
首先,刘焉(?-194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郡竟陵县(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东汉末年宗室、诸侯,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在汉末三国时期,不少诸侯都是汉室后裔,除了刘备之外,还有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幽州牧刘虞、兖州刺史刘岱等。
刘焉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因为汉室后裔的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职。延熹三年(160年),因老师祝恬(汉桓帝时司徒)去世而离职,在阳城山讲学教授。后来,刘焉被司徒府征辟。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职。中平五年(188年),在黄巾起义的冲击之下,东汉王朝可谓摇摇欲坠了。彼时,汉灵帝这位皇帝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因此,汉灵帝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
刘焉在目睹了这一局面,故而向朝廷建议说:“刺史、太守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汉室宗亲和重臣担任刺史和郡守,借以镇守安定天下。”他本人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战乱。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在汉王朝衰落,天下大乱之时,刘焉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影响三国历史的重大建议,即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天下,史称“废史立牧”。
东汉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但是结果却造成了各地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从这一角度来看,刘焉提出的“废史立牧”建议,不管初衷是怎么样的,他都加快了东汉朝廷的灭亡进程。
二
东汉末年,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本来想领交州避祸的刘焉,因为听侍中董扶的建议,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于是,东汉朝廷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被封为阳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饬吏治。因为道路不通,刘焉暂驻在荆州东界,荆州和益州之间唇齿相依。对于刘焉来说,采取了静观其变的策略,一旦出现合适的机会,他就会离开荆州,前往益州。
与此同时,原先的益州刺史郤俭已被黄巾军首领马相等杀死,但是刚称帝的几日的马相又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大军击败。贾龙于是迎接刘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绵竹县。益州牧刘焉上任后,任命贾龙为校尉,将他迁到绵竹居住。刘焉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策略,但内心别有图谋。
在得到益州后,刘焉没有打算匡扶汉室,而是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进攻汉中郡,击杀原先的汉中郡太守苏固。张鲁在汉中得势后,却杀死张修,截断交通,斩杀汉使。因此,经过刘焉和张鲁的这么一折腾,东汉朝廷自然失去了对益州、汉中等地的掌控。当然,伴随着汉灵帝的去世,东汉朝廷本就自身难保,自然也管不了刘焉、张鲁等诸侯了。
三
刘焉在割据益州的时候,曹操、袁术、袁绍等诸侯组成联军讨伐董卓。对此,刘焉并没有参加讨伐董卓的联军。一定程度上,如果刘焉出兵的话,董卓将会腹背受敌。当然,刘焉之所以没有出兵,也是因为益州本地士族频频叛乱,比如犍为郡太守任岐及之前平乱有功的贾龙在司徒赵谦的游说下起兵反对刘焉,对于后者来说,自然需要将平定叛乱放在第一位。
董卓祸乱朝政后,天下战乱不断,南阳、三辅一带有数万户流民进入益州,刘焉悉数收编,称为“东州兵”。这支兵马不仅成为刘焉的心腹势力,也在刘焉去世后,成为刘璋坐稳益州牧宝座的重要帮手。
陈寿在《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中记载: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乘。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
初平二年(191年),刘焉更造作乘舆车具(天子所用的车架)千余辆,欲称帝。荆州牧刘表上言朝廷,称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意指其图谋不轨)”。对于刘焉来说,虽然有称帝的野心,不过,因为东汉朝廷的影响力还在,加上自己的实力也不是太强大,所以,他并没有真的像袁术一样僭越称帝。换而言之,如果刘焉选择称帝的话,那么他一定会遭到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的讨伐。
四
最后,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在朝廷的长子、左中郎将刘范与次子、治书侍御史刘诞、征西将军马腾策划进攻长安,但密谋败露,逃往槐里。刘范不久被杀,刘诞亦被抓获处死。议郎庞羲送刘焉的孙辈入蜀免受牵连。在董卓被杀后,他的部下李傕、郭汜率军击败了吕布,继续控制了长安和汉献帝刘协。因此,在这场内乱中,刘焉失去了自己的长子刘范、次子刘诞,这应该是刘璋最后能够继承益州牧宝座的原因之一。
在得知两个儿子死于战乱后,刘焉所在的绵竹发生大火,刘焉的城府被焚烧,所造车乘也被烧得一干二净,四周百姓亦受其害,刘焉不得已迁州治到成都。因为伤心死去的两个儿子,又担忧灾祸,刘焉不久便发背疮而死。
刘焉病逝后,益州官吏赵韪等希望利用刘璋温仁,于是上书推举他继掌益州刺史,得朝廷诏为益州牧,同时任命赵韪为征束中郎将。将领沈弥、娄发、甘宁起事反对刘璋,被赵韪打败后奔荆州。建安五年(200年),赵韪发动叛乱,蜀地多处响应,幸得刘焉之前收容荆州、三辅流民建立的“东州兵”拼力死战,才平息了叛乱,杀赵韪于江州。在此基础上,刘璋于公元194年继承益州牧的官职,到公元214年败给刘备,其割据益州长达20年,这自然离不开刘焉打下的基础。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