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任,益州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是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麾下一员将领,曾经在刘备入蜀,南下攻取成都的时候,为刘璋镇守蜀地咽喉要塞雒城,并抵挡了刘备大军很长时间,其间还射死了刘备帐下的首席军事指挥官——大名鼎鼎的凤雏先生庞统。
在战败被俘以后,刘备非常欣赏张任的忠勇善战,迫切想要招降他到自己麾下。而张任却厉声拒绝了刘备抛来的橄榄枝,毅然以“忠臣不事二主”的可贵气节,宁可引颈受戮,也绝不苟且偷生。最终在刘备的惋惜声中,被推上刑场,斩首示众……
应该说,张任也算是三国时代,一个名声非常响亮的人物。虽然在史书上出场戏份并不多,却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三国演义》小说的渲染下,张任真正被塑造成了一个既忠且勇,而且还不乏战场谋略的超级猛将。
从一开始刘备入蜀之时,出言劝谏刘璋提防;到后来双方会面之际,宴会上拔剑对舞,挡住刘备麾下猛将魏延的剑锋,护住刘璋;再到后来落凤坡设伏,乱箭射死庞统;最终在刘备调来援军,实力悬殊的时候,才栽在诸葛亮计谋之下,被擒处死……
让人不由得感叹,张任如此人才,实在是一位世间难得的良将。也让人想不通,刘璋为什么不早点重用他?试想要是从一开始,就由张任来指挥和调度蜀中之兵马的话,那恐怕刘璋军队的战斗力,至少会被提升一两个档次,不见得会如此轻易地,就被刘备来了个势如破竹,鸠占鹊巢……
而让人更想不通的是,在雒城之战以后,已经大势尽去的张任,为什么又不能良禽择木而栖,顺应天意改投到刘备帐下效力?从此不但他能保住性命,留下可用之身。从此而且蜀汉阵营中,还能就此多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不至于之后在与曹魏和孙吴的战争中(主要是汉中和夷陵两战),在用人方面如此捉襟见肘、左支右绌……
历史上真实的张任,是否也是如小说中所描述的,是这样一员忠心耿耿的“神将”?事实上,相对于演义小说中的各种丰富故事剧情而言,史书上所记载的张任将军,其经历要单薄许多。而且关于他入仕的过程,受到刘璋重用的原因,以及最终不愿意投降刘备的缘由,都值得我们深入去解读……
我想,我们还是翻开《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并结合《益部耆旧杂记》等地方史料的记载,去好好还原一下张任这个人物,并尽可能去揭开,缠绕在他身上的一些谜题和疑团……
首先,我们先要说到张任此人的出生。
细心的读者早已经发现,张任这个人物,虽然在史书和小说上,都有其一席之地,但都是只记录了其“姓”和“名”,而并无其“表字”……我们知道,在两汉三国时期,一般但凡是有点出身来头的人,都会是“名”“字”双全。除非是完全底层,毫无家庭背景的人,才会是这样“有名无字”(如典韦、郭汜等)……
据史料记载,张任确实是出生底层,而且家庭贫寒的人。而他之所以能跨越阶层,出仕益州,并且成为刘璋麾下的官员,最大的原因也是在于,他从小就勇气过人,而且志向远大,凡事敢说敢做,敢拼敢打……在汉末乱世,各地军阀都在拥兵自重的大势之中,他这样的人物,自然是处处都有用武之地的……
(《益部耆旧杂记》:张任,蜀郡人,家世寒门。少有胆勇,有志节,仕州为从事)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刘璋继其父刘焉,担任益州牧之后,在蜀中所采取的“政治平衡”策略。
我们知道,刘焉原本以朝廷州牧的身份入蜀,其真实的目的,却是想以四川为根据地,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他意图先统治西川,再将两川之地作为自己的后方基地,进而瞅准机会出兵关中,图谋天下并当上皇帝……
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独霸蜀中,且发号施令的目的,刘焉一方面大量收留,从北方逃难而来的中原士人和百姓(史称东州派);并将他们作为自己的亲信,用来压制益州本土的士人和官员们,甚至不惜举起屠刀,对其进行过相当程度的迫害和打压。
然而,虽然对内镇压和集权搞得很顺利,但是在对外战争和征讨上,刘焉却表现得极为惨淡。不仅是联合马腾对长安的进攻,被李傕郭汜等人残暴击退,还因此而损兵折将,将自己两个儿子的性命也赔在了长安(长子刘范和次子刘诞,作为内应暴露被杀)。
在战场失利、两儿亡命、府邸失火被烧等多重打击下,刘焉很快就背生脓疮,不治而亡。只留下益州这么一个混乱的烂摊子,等着之后的人来收拾……原本之前被刘焉压制到无法喘气的,益州本土派的人士们,很快就拥立了刘焉的幼子刘璋为主,并成为了新的益州牧……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这些益州的本土官僚们,还不吸取教训?之前被刘焉的屠杀的鲜血还没干透,就又要捧出他的儿子来继承益州之主?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益州本土人士们都不是傻子,他们固然无法容忍和接受,刘焉之前对他们的一再打击和镇压。但是他们也更加明白,在刘焉死后,总得有一个看起来合法的人站出来,继承益州两川之地的统治,并且维护他们的利益。
尤其是,益州西川派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士族,最大的希望就是想要翻身做主,并压倒以往在刘焉执政时期,以外来人士为主,且极受重用和抬举的东川派……所以,他们捧出了刘焉的小儿子刘璋,并反对东州派支持的刘璋哥哥刘瑁(刘瑁与东州派吴懿联姻)……
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刘璋此人性格温和懦弱,不像他父亲刘焉那么面善心狠。让他当了益州之主,至少不会再使出各种手段,对他们进行血腥的镇压。不仅如此,刘璋在蜀中也没有什么太厚的根基(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朝中为官)。所以想要控制他,也是一件相对较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真是如此吗?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刘璋其人,知道他确实缺乏军政两方面的能力,算不得一代雄主。然而,刘璋在政治上也并非是一无是处。虽然在表面上,他确实对益州派的人很客气,但是暗地里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政治权衡手段,用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据史料记载,在上位益州牧之后,刘璋很快搞起了“分而治之”这一套。他将益州内外的各种矛盾搅合在一块,让外部的张鲁、刘表,内部东州派,西川派等势力相互钳制,并坐收渔利。
尤其是,刘璋将东州派和西川派的大佬级人物,如庞羲、赵韪等,都调出首府成都,在客观上造成了权力掌控上的空隙,便于自己抓权立威……另一方面,刘璋又在赵韪叛乱被平定以后,提拔了大量的益州本土人士为官……
表面上看,刘璋这是在安抚益州本土派。然而事实上,刘璋提拔的官员,大都是益州蜀郡的中下层士族,甚至是寒门人士。也就是说,这些人其实和传统的益州派大地主豪绅们,不完全是一路。
或者说,这些被新提拔起来的益州官员们,更像是独成一格的“少壮派”。他们蒙受刘璋的提拔之恩,对其忠心程度不是以往的益州派和东州派能比的……有他们坐镇在蜀中,自然也能对于益州和东州两派,都形成一种制衡和震慑的作用……
而张任,就是在刘璋的“提拔运动”中,被选拔出来的军事人才。他和后来大名鼎鼎的叛徒张松,张松的哥哥张肃等人,都是出身于蜀郡的“张氏一族”。
从地方史料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张家这个家族虽然规模很大,人丁兴旺,却苦于一直没有政治上的后台和资本,所以始终只能算是二流家族(类似于廖化所在的荆州廖家,虽有人有地有钱,但在刘备拿下荆州以前,也被蔡、张、蒯三家长期压制,无法入仕)。
所以,张任的仕途早期,肯定也不会那么顺利。因为在他的身上,被打着一个“少壮派”的标签。是作为后起之秀,被刘璋提拔起来,试图和益州本土派分庭抗礼,并分摊兵权的。所以,他无论如何都会受到益州本土那些,原本掌握军权那些人的抵制和排挤(蜀中军队主要掌控在庞羲王商赵韪等人手中)……
而且,和张松、张肃两个同族人不同。这两人都是纯粹的文官,没有涉及军队,还不会受到太大的阻力。所以能够在刘璋的提拔之下,很快当上太守(张肃任广汉太守)、別驾(张松任益州別驾从事)等高级职务。
而张任呢?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他入仕之初的任何事迹。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更多的时候,他的地位都比较尴尬。虽然空有军级和官职,实际上却是有名而无实,是一个被架空闲置、并且被排挤的角色……
至于演义小说中描述的,张任早早就成为蜀中之名将,而且是刘璋的心腹大将,能够参加高级参谋会议,并发表意见;以及他在和刘备的宴会上,拔剑敌住魏延,护刘璋安全等剧情,其实都是罗贯中所虚构的……
类似的情况,其实在刘表治下的荆州,也曾发生过。我们可以大致来类比一下:
当初刘表在荆州执政的时候,并不想受制于蔡、张、蒯三家的独揽大权。为了控制荆襄八郡的军权政权,他也曾作出各种布置,并提拔过一些,独立于三家之外的文武官员,如伊籍、向朗、黄忠、魏延等……
后来事实证明,伊籍和向朗等人由于都是文官,所以多少都在刘表麾下担任过一些职务(如县令,郡守等)。而黄忠和魏延,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二人都是勇猛善战,且能力不凡的一流将才。但是却由于他们二人的尴尬身份,所以在荆州军界一直郁郁不得志,长期被蔡瑁张允等,荆州掌军派的人物所排挤和压制……
张任的情况,自然也和黄魏二人比较类似。虽然他也算得上是有勇有略,军事才能不容小觑。然而在益州现有的军队体系和人员架构下,他也只有被压制和排挤的份……
只有等到某一天,在蜀中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他这样的人,才能在原有的军政体系被打破的同时,得到属于他自己的表演机会……(也类似于黄忠魏延二人,在刘备拿下荆州之后脱颖而出,并在历史上得以留名)
是的,我们接下来就要说到,张任在历史上所留下的最知名事迹,率军与刘备作战,并镇守雒城,且射死庞统的过程。
据史料记载,在刘备受刘璋邀请,率军入蜀大约一年多以后。双方就撕下了以往和平友好的面纱,并开始了作战(矛盾起因主要是刘备吃相难看,各种无耻行为和嘴脸)。而且战斗一开始,空有着主场之利的刘璋就完全不敌,战场上完全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结于,刘璋集团的内部原因……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刘璋的上位先天不足,虽然玩出各种政治手段,让蜀中各派系之间得以平衡,也平定了赵韪等人的叛乱。但是终究是因为根基不够牢靠,使得刘璋很难真正掌控住益州蜀地的实际权力,更无法染指军队的调度权。
而且,玩“政治平衡”这一套,最大的隐患也就在于其本身,必须要想办法使用各种手段,来维持住这种平衡的形势。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刘璋都不得不畏手畏脚,瞻前顾后。因为他稍有不慎,就会令自己好不容易所维持下来的平衡势态,被彻底颠覆……
所以,刘璋不敢下令讨伐北方的张鲁。尽管张鲁驻扎汉中,动不动就南下劫掠,十分讨厌。但要是刘璋一出兵,战场胜负先且不论,就会立刻打破蜀中现有的微妙平衡形势,使得军权出现倾斜,失去自己的控制……
到时候,领兵在外的大将拥兵自重,甚至是割据一方,不听号令。然后在益州内部,再发生点什么事情,来个煽风点火……说不定仗都还未开打,就会搞得刘璋自己分崩离析,分分钟将他自己放翻……
至于刘备,也正是看中了刘璋根基不稳、麾下派系林立、平衡难以维系等各大弱点。所以才敢打着“帮忙讨伐张鲁”的幌子,大摇大摆率兵入蜀。因为他知道,刘璋非但军政能力远不如自己,而且他治下的益州政权,也并不稳定。只要在他面前把戏演好,就不难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搞各种小动作,最终实现自己强夺益州,并鸠占鹊巢的目的。
于是,刘备在入蜀过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根本就不关心讨伐张鲁的事情。相反,他还和张鲁达成了秘密协议,令两军象征性地小打小闹,心照不宣。与此同时,刘备还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给自己的“立威”上,拿着刘璋所提供的财物钱帛,四处收拢人心,并积极收买蜀中各派的人物……
更何况,刘璋之前各种玩政治平衡,被他所压制和得罪的“东州派”(法正、吴懿等人),老早就计划着迎刘备入川,成为新蜀地之主。所以,他们一边全力帮助着刘备(提供蜀中地图情报等),一边又不断给刘璋上眼药,灌迷魂汤。使得刘备的各项计划,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所以,在双方撕破脸皮,拉下面子开始作战的时候,刘备几乎是势如破竹,进军极度顺利。身后的张鲁和他达成了秘密协议,在汉中帮他顶住曹操大军的压力。而刘备则从葭萌关一路南下,路上各地的守将不是已经被收买,开城投降;就是畏惧于刘备的浩大军势,被吓得弃城而逃……
这种时候,刘璋只得是匆匆启用了张任,让他带兵去出战,上阵迎敌。希望凭借他的军事才能和胆略胆勇,能遏制住敌人一路连胜,并直逼成都的危险形势……然而,在这种十分危急,且又极为被动的战场态势下,仅凭张任一人之力,能挡住攻势咄咄逼人的刘备大军,并力挽狂澜吗?
事实上,据史料记载,张任一开始与刘备军作战的时候,受整个战场大势溃退的不利影响,也是一败再败。先是与刘璝、泠苞、邓贤等人率兵在涪县一带,与刘备军交战,一连输了几阵……
损兵折将撤退下来以后,张任等人又退守到绵竹。却不想又因为主将李严(东州派的人)的突然投降,而被搞得十分狼狈,险些自己都当了俘虏……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
((《华阳国志》记载:十八年,璋遣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刘主于涪,皆破败,还保绵竹)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记载: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
好不容易,张任和另一位蜀中名将——刘璝一起,带着为数不多的散兵,逃到了成都北面的最后一座要塞——雒城。在这里,守城的主将是刘璋的儿子刘循。他所部的人马,也是刘璋手中所仅有的精锐亲兵……
这时候的张任,才算是真正稳住了阵脚。之前连败几轮,被打得丢盔弃甲的他,此时终于能喘上一口气,并且得以重振旗鼓,可以在战场上一展拳脚,并发挥出他的才能和胆略了。
(《益部耆旧杂记》记载:刘璋遣张任、刘璝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
据史料记载,这一仗确实打得十分惨烈。张任不仅身先士卒,亲自上阵部署防线,鼓舞士气;还动不动派出小股人马出城,袭扰刘备大军侧翼……而之前进展极度顺利,基本上如入无人之境的刘备,也是在雒城这里,遇到了真正的硬钉子。
我们知道,在古代的道路和运输条件下,想要在进军路线上,绕开某些关键的关卡和城池,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刘备想要兵临成都,并威降刘璋,也必须是要先拿下雒城才行……
于是,在尝试过招游说招降等手段,并且遭到拒绝以后,刘备也只能是领兵强打硬攻。而守城的张任和刘循,也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就是不后退一步……于是这场雒城之战,一打就是一年多的时间……
是的,和《三国演义》上的描述,并不太一样。至少我们在罗贯中的笔下,几乎看不到这场战役的旷日持久。反而印象最深的,是刘备的首席军师庞统,在战役一开始就抄小道进军,并踩进了张任的埋伏圈,留下了“落凤坡凤雏折翼”的典故……
然而事实上,庞统并非是死于张任军的埋伏。而是在率兵久攻不下雒城之后,出于立功急迫的心态,而亲临前线指挥。结果不慎踏入了城池守军,弓箭射程的范围内,胸口为流矢所射中,才殒命在城墙之下(落凤坡其实是庞统陵墓和祠堂所在的地方,才因此而得名)。
然而,战役最终的结果,却并没有因为张任射死庞统,而发生改变……据史料记载,在庞统殒命城墙之下后不久,雒城的防线,便被刘备大军成功攻破。就连张任自己,也在战败之后被擒,成为了刘备的俘虏。最终在拒绝刘备的劝降之后,他带着“忠臣不事二主”的悲壮遗言,毅然走向了刑场,被枭首祭旗……
(《益部耆旧杂记》记载: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禽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息焉。)
客观来说,能够以新败之兵,在士气低落,且军力战力都远不如敌人的劣势条件下,抵挡刘备军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张任能够做到这点,已经是相当不容易。
毕竟,他面对的对手,阵容可谓豪华。主帅是打了半辈子仗的老油条刘备,军师是精通兵法而又谋略多端的庞统,阵前还有能征善战的黄忠、魏延等猛将……
而张任仅凭一己之力,抵挡住这些人的进攻,并支撑起雒城,这座成都北面唯一的要塞……确实能看出他军事指挥能力之强,也无愧于后人称颂他为,“蜀中最后猛将”之称号……
写到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张任在城破被俘以后,宁可引颈受戮,也不愿投降刘备的原因。
个人觉得,除了张任本身气节高尚,忠心耿耿,并感怀刘璋的提拔之恩,不愿背主求荣之外。政治方面的斡旋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缘由……
我们可以大致来推想一下,刘备招降张任的目的,真的是在于欣赏他的胆识和忠勇,所以想将他收归于麾下,并让他继续带兵打仗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在刘备占据成都,并统领益州过后。真正能得到重用的蜀中人士,基本上全是东州派的人,如法正,吴懿,李严等。尤其是在军队指挥权的分配上,刘备完全不信任西川派的人,就更别提益州旧主刘璋那一系的人……
而张任的身份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张任籍贯蜀郡,是土生土长的益州本土人士。从蜀中的派系划分上看,他是被划归为西川派。但同时,他又是出生寒门,在刘璋的提携之下才得到入仕的机会,又可以算得上是刘璋麾下,少壮派的人。
也就是说,张任是“西川派”+“少壮派”的双重身份,并不在刘备的用人名单上。即便是他真的投降了刘备,恐怕他最大的价值,也就是作为刘备的“声望工具”,用以招安蜀中其它掌兵的实力派人物(张任这样的猛将都投降了,你们还抵抗什么)。
之后,他最有可能的归宿,也就是和另一位蜀中名将——严颜一样,表面上尊为上宾,实际上却是被束之高阁,完全排挤出权力体系的核心,更不可能有机会染指军队……
所以说,张任应该也是深谙政治法则。早早就预料到了,自己投降之后的命运。他觉得,与其这样卑躬屈膝,为了保一条命,而成全别人的声望,被当作别人工具,最后在“降将”的阴影里,憋屈地过完这一生;还不如像个大丈夫一样,慷慨求死……
这样不仅能维系住,自己一直以来的“忠勇”人设。还能在后人的眼中,赢得一身高风峻节的铮铮铁骨……
尤其是在相较于,同属蜀郡张家的张松,那种投降卖主的猥琐行径时。张任的形象,更是显得魁梧而高尚!
PS:张任的陵墓,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广汉市,北外乡桅杆村(现为广汉市北区公园)中,距金雁湖公园不远。这点和《三国演义》上的描述基本一致(《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玄德感叹不已,令收其尸首,葬于金雁桥侧,以表其忠)。
如今,在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的冲刷以后,张任陵墓的墓园已毁,墓碑也于早年散失。但是整个墓体,却依然完好无损,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列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距离并不算远的绵竹,罗江,绵阳等地(驾车几十公里),还有着“庞统墓”,“诸葛瞻父子祠”,“蒋琬祠”等其它三国古遗迹……
笔者作为四川人,也打算会在不久的将来抽出时间,自驾前往这些地方,去缅怀三国之古,并聆听历史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