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宠,是三国时代蜀汉的一员将领。但凡是读过诸葛亮名作《出师表》的朋友,对他的名字应该都不会感到太陌生。因为在文中有一个独立的段落,曾专门提到过这位向宠将军,并称赞他为“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前出师表》记载: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应该说,能够得到诸葛亮如此高评价的人,应该军政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不会差的。然而我们翻遍整部《三国演义》小说,却完全找不到向宠这个人物,在战场上的任何记录,也寻不到他在蜀汉政坛上,所参与过的任何事务……
相反,我们翻开《三国志》等史料,倒是多少有些关于向宠的记载:
比如在刘备伐吴的战役中,向宠担任“牙门将军”的职位;在刘禅即位以后,他又被封为都亭侯,中部督等官职;在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汉嘉地区发生叛乱的时候,向宠又在平叛的过程中,阵亡于叛军的刀下……
就此,我们也不免会有些疑问了:
其一是关于向宠这个人物,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的本事?诸葛亮在上书刘禅的奏折中,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而他却连评定内部叛乱的工作都做不好,反而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是不是证明他是浪得虚名?而诸葛亮器重他,也完全是看人走眼?
其二是为什么在罗贯中的小说中,对向宠这个人物却毫无提及?除了在摘录诸葛亮的《出师表》表中,出现过一次名字以外,其它时候都完全形同隐身?
我想,我们还是翻开各种史料上的记载,来好好还原一下,关于向宠这个人物的真实形象。并尽量给予他一个客观的历史评价。
首先,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没有向宠的独立传记,倒是有一部简短的“附传”,位于《三国志-蜀书十一-向朗传》的结尾之处,全文约150字出头……或许,这样的记载手法和篇幅,已经大致说明了,向宠在陈寿笔下的分量……
从这篇简短的记载之中,我们大致可以明白,向宠和向朗之间,是“叔侄”的关系。他们同出自荆州的向家,而且这个向氏家族的历史来头也并不小,本源可以追溯至一千年前的商朝……
当初,殷商贵族微子启,在周灭亡商的战役中出力不小,所以在周武王取代商纣王成为天下之主以后,被封地为宋国国王。而且宋国为公国,地位仅此于天子,比齐、晋等国的地位都高(侯国)。
当宋国这一脉传至东周宋桓公时,宋桓公有五子,赐第四子子肸姓向,于是便成为了向氏得姓始祖……到了后来的汉末三国时期,向氏一族虽然几经波折家道中落,不复先祖时期的荣光,但是却依然人丁兴旺,称得上是荆州地界的大家族之一,地位不可小觑……
据史料记载,向宠的父亲叫向圣传,而他祖父名叫向德基。而向德基同时也是向朗的父亲……也就是说,向朗和向宠的父亲向圣传,二人是至亲的兄弟。而向宠与向朗之间,也是亲叔侄,血缘关系可谓是非常近。
不过,尽管向家祖上荣光,而且家族规模和名望也不小。但是在荆州的政治圈中,却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知道,荆襄八郡的实际权力,主要是控制在蔡、张、蒯三大豪门的手中。即便是名义上的“荆州牧”刘表,也不敢随意违逆这三家的利益,甚至于其州牧的地位,也是由这三家拱卫起来的。
所以,就类似于廖化所在的“荆州廖家”一样,向朗和向宠所在的向家,在荆州这种完全固化的权力体系下,也只有认命当小弟的份……尽管在刘表的提拔下,向朗也担任了“临沮长”等行政职务,但也改变不了他们处处受制于蔡、张、蒯三家的局面……
(《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记载: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
直到刘表病死,蔡瑁张允等人向曹操投降,赤壁之战曹军退败,刘备入主荆州过后。荆襄八郡原有的政治体系,才算是重新洗牌,打破了以往三家垄断的状况。向朗和向宠等人,也从此正式入仕,得以在蜀汉的政坛上展露头角……
据《三国志》等史书的记载,向家人在刘备的麾下,还是比较得重用的。先是向朗督领秭归、夷道、巫、夷陵四县的军政民事,在刘备入蜀以后,又被任命为巴西太守,不久还转任牂牁太守,又被调往房陵任职。
(《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记载: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徒房陵)
而向宠呢?他的仕途路线,和叔叔向朗并不一样。他是“以武入仕”,而且很快就展露出了军事方面的才能,被提升为“牙门将军”。所谓的牙门将,虽然只算是“杂号将军”,地位不及那些正牌名头。但是其职务却相当重要,需要常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并代为主公统领亲兵等……
别的不说,就连赵云、魏延、王平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在牙门将军这一职务上逗留过不短的时间。向宠能够在甫入军旅的时候,得到和这三人齐平的地位待遇,已经足以说明他的能力,以及刘备对他的信任程度。
而且,向宠也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信任。不仅是把自己作为牙门将军本职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还随时跟在的主公身边,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军务。并由此得到了包括刘备诸葛亮在内的,蜀汉一系列高层人物的赞赏。
尤其是在夷陵之战中,孤注一掷大军尽出的刘备,被东吴都督陆逊,以兵力和后勤上的优势和高明的战略击败。一把火烧连营令蜀汉大军溃散,一时间全营崩盘,士卒逃散……只有向宠所部提前有备,面对敌人的水陆两路进攻阵脚不乱,还展现出了在逆境中的极强战斗力。
最终,由于向宠部的有效作战和抵抗,刘备才得以在乱军中成功脱出,撤回白帝,并保住了相当部分的兵力和家底(据史料记载,刘备伐吴总兵力五万左右,伤亡逃散一半2万多人)。也使得陆逊不敢趁势追击,夺取蜀地。
毫无疑问,向宠在这场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刘备的高度赞赏。也从此令他名声远播,成为了蜀汉军界的核心人物之一。别是在刘备病逝白帝城之后,向宠在蜀汉军中的地位更是一再拔高,先后被封为都亭侯、中部督等高级职务……其上升速度,可谓如火箭一般快。
当然,除了向宠本身的军事才能之外,诸葛亮对其信任有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知道,诸葛亮本身是荆州人士,在独揽蜀汉大权以后,执政思路也大致是“一派压一派”的策略,只喜欢重用自己“荆州派”的人物……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分析过很多次,诸葛亮因为不信任益州本土人士,所以在自己的军政布局中,都尽可能淡化刘备之前的“元老派”(元老派除了赵云几乎已无人);拉拢包括西凉军马超马岱在内的“其它派”;并尽可能压制益州蜀地的“本土派”。
而向宠,不仅是荆州向家的代表性人物,本身还具备相当的军事才能,自然也是在诸葛亮的用人名单上。更难得的是,他为人谦和、彬彬有礼,与人交往从不摆架子,所以在蜀汉军政两系都享有较高的声望。有这样一个人坐镇军中,并统领宫中侍卫兵,自然能给予诸葛亮很大的帮助……
(《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记载: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
是的,向宠这时候的地位,已经有如于刘备时期的赵云。虽然并没有太多机会冲锋陷阵,斩将立功,却是担任了极其重要的“亲卫队长”之职。尤其是在诸葛亮率部南征的时候,向宠统领宫廷护卫军坐镇后方,有效保证了蜀汉政权机器的有效运作,并有力支持了诸葛亮在前方的作战,可谓是功不可没。
于是在数年之后,蜀汉元气恢复,并兴师北伐的时候。诸葛亮也同样将向宠作为“留守集团”的军事负责人,并在自己那篇大名鼎鼎的《出师表》中,专门提到了向宠的名字,而且称赞起为“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在文中特别叮嘱刘禅,在自己率大军北上以后,但凡国内军事方面的问题,最好都与向宠商量之后,再作决定。切不可自说自话、自作主张,以免到头来误了大事……
(《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记载: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
事实上,在诸葛亮五次率兵北伐的整整七年时间里,蜀汉在主力外出的前提下,国内军事环境也大致平静。至少没有出现像以往在刘焉、刘璋统治的时期,动不动内部人叛乱的情况。
这其中的主要功劳,自然是蒋琬、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对朝政的稳定掌控;但是向宠作为军事上的负责人,统领宫廷护卫军,并平衡其它军事力量所带来的威慑作用,明显也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能描绘出向宠这个人物的形象。他能够得到刘备的信任,作为牙门将军跟在刘备身边,并且在夷陵之战的大溃败中临危不乱,说明他做事稳重,军纪严明……之后又能得到诸葛亮的重用,并且在北伐期间作为后方镇守主将,也说明他为人一板一眼,细致谨慎,且胆大心细。
更难得的是,诸葛亮对他“性行淑均”四个字的评价,也不是浪得虚名。这说明向宠的性格绝无孤傲,相反是平易近人,和任何人的关系都能处理得比较好。所以,诸葛亮才会放心地将蜀汉的后方军权,全权让他负责。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率兵北上以后,能够毫无后顾之忧……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向宠率军平定蛮夷叛乱,并战死沙场的过程……
据史料记载,汉嘉地区的蛮夷叛乱,发生在延熙三年(公元240年),这时候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已经整整过去六年之久了(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
我们知道,在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帝国的军事大任,主要落在了姜维身上。尽管接任诸葛亮主持大局的蒋琬,提出了修生养息的基本国策,并上书建议改变伐魏的进攻方向。但是由于后主刘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还是命令蒋琬姜维等人北上岐山出击,以造成成都的政治环境空虚,便于自己真正掌握君权……
在蜀汉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姜维随蒋琬驻扎汉中,并且在蒋琬升大司马后,任命姜维为司马,多次率领偏师西进……
可以想象,原本就已经在诸葛亮前五次北伐的穷兵黩武之后,被折腾得一穷二白的蜀国。如今好不容易才修养了三四年,就又要举兵北上,大军突出。这无疑会使得原本就入不敷出的蜀汉国力,被搞得雪上加霜。
而且,大军出征就需要募兵征粮,对蜀汉各地贵族和百姓的盘剥,也必然会进一步加重。于是,早在蜀汉建国之初,就爆发过动荡的汉嘉地区(当时刘禅听从益州治中从事杨洪的建议,将其平定),这次又爆发了蛮夷的叛乱。
关于这次叛乱的规模,以及波及范围,史书并无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时候蜀汉的大军主力,正在由姜维率领,精锐尽出攻打曹魏的陇西。而留在国内可供调遣的人马,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恐怕都是堪忧的。
史料上也并未记载,向宠此次率兵平叛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向宠所部的兵马到达汉嘉地区的时候,肯定很快就遭到了叛军优势兵力的打击。不仅是首战不利,就连作为主将的他,也被敌人冲破核心防线,当场死于混战之中……
不过,虽然出师不利,主将战死,但蜀汉军队也算得上是训练有素。他们溃而不乱,还拼命夺回了主将向宠的尸体。由此看得出向宠平时治军之严格,以及他在部将士兵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最终,由于平叛不力,蜀汉也不得不赶紧调回了在北方前线作战的主力,尤其是其王牌部队——无当飞军,才终于控制住了局势,并平定了汉嘉一代的蛮夷叛乱……而向宠的尸体,也就此送回成都安葬……
或许,关于向宠平叛不成反丧命的过程,我们可以解释为蜀汉军事调度上的问题。大军主力都北上了,导致国内空虚,以至于向宠手中无强兵可用,所以和叛乱军相比,颇有实力上的差距(后来调回飞军才取胜,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不过,向宠在这场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至少可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强到出类拔萃,并以少胜多的地步。尽管他之前作为牙门将,跟在刘备身边;或是作为诸葛亮的后方大统领,坐镇蜀汉首府成都。表现都还算不错。
但是,让他独当一面担任领兵大将,并且直面强敌的时候。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就显得不足了。仗打输了不说,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并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整个蜀汉的军事大局……
试想,要是向宠能够独立平叛,在短时间内就将汉嘉之地的蛮夷征服或压服。那么远在北伐前线的姜维,就不至于为此而匆匆回军,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延误了北方的战事……
不过,瑕不掩瑜,尽管有平叛不力反丧命之过,也并不能否定向宠身上的闪光点。以及他从事蜀汉军政,跟随刘备和诸葛亮,一路走来十多年的兢兢业业和尽忠职守。也不负于诸葛亮对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八个大字的赞赏。
最终,在后人的口中,向宠也得到了较高的历史评价:
黄履翁《古今源流至论·别集卷四》:古之烈士才略,则向宠、柳浑、蔡道贵、鲍昭。或晓畅军事,料敌万里;或勇比关张,或治绩显太原。
章如愚《山堂考索》: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端木埰《有不为斋集》:诸贤早世,宿将只一赵云,内治只一蒋琬,向宠、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将相之任。
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里,出刘备殿西偏殿的“武将廊”中,而今也依然矗立着向宠的塑像,其位亚于赵云、马超、黄忠、王平等人,排行第九,其后尚有张嶷、张南、冯习等人……
写到最后,我们还剩下最后一个疑问,那就是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为何提及到了向宠,却完全没有任何事迹记载呢?
其实,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就罗贯中本身的写作意愿来说,是并不想在自己的笔下,出现有向宠这号人物的。
我们都知道,由于小说构建剧情和人物形象打造的需要,所以作为作者,往往不得不以偏概全,对史料上的剧情进行修修改改。并且,对其中的人物也“选择性录用”。最终必然会导致,有些可能还相当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中却完全寻不得踪迹……
事实上,熟悉历史的人都会了解,在《三国演义》中,被隐藏的重量级历史人物并不在少数。其中比较有名的,就包括与赵云齐名的陈到,著名隐士胡昭,曹操麾下谋主戏志才,江东重要将领卫温等……
至于向宠,他的名头并不如以上这几人那么大。所以罗贯中隐藏他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性还是在于,不想去揭露蜀汉帝国的阴暗面……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整本小说,都是基于“拥刘反曹”的写作基调。所以,罗贯中也并不想记叙在蜀汉帝国的后期,还发生过这么一件丢脸的事情(后方叛乱,平叛大将被杀)。
至于在夷陵之战中力挽狂澜的故事,罗贯中又为了凸显人物形象,将戏份尽可能刷给了赵云(其实领兵挡住东吴追兵的人是陈到),而丝毫未提及向宠的功劳……
就这样,向宠在史料记载上的唯一两次表现,都因为林林总总的原因被删除,所以他这个人,也只能是在罗贯中的笔下,无奈隐身了……
然而,老罗又在小说中,完整引用了诸葛亮那篇名垂千古的《出师表》。所以又不可避免地在自己字里行间,留下了向宠这个人物的名号……最终就带来了,让我们看起来颇有些费解的奇怪剧情……
PS:其实不仅是向宠,整个向氏家族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存在感,都是很低的。即便是向宠的叔叔,参与过蜀汉立嗣事宜,且代理过丞相之职的重臣向朗,在全书中也仅有一次登场(第六十三回,庞统死后,诸葛亮前往益州助刘备攻蜀之时,临行前令向朗等一班文武将官,辅佐关羽守备荆州)
其实,老向家在蜀汉的地位是绝对不低的。除了向宠这位诸葛亮钦点称赞的大将,和向朗这位学者重臣之外,还有向充(向宠之弟,历任射声校尉、尚书),向条(向朗之子,袭父爵,担任御史中丞等)……
关于这些被演义隐藏的历史,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中,去继续细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