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人类有“屎”以来最奇葩的一个职业。
在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有一个专门的职业——“屁负比丘尼“,工作内容为“当贵族女子放屁的时候,挺身而出,承认这个屁是自己放的。“
图片来源:twitter
从事这个职业的一般是贫苦人家的女孩,家里养不起便出家为尼,还到大户人家服侍千金小姐,平时也做些家务,但主要职责是在小姐当众放屁的一瞬间,主动揽下这个责任,承认刚才自己放了屁,现在正陷入无尽的自我谴责之中。换句话说,替小姐背“屁”锅。
该职业看上去荒诞离奇,但却十分必要。因为在当时的日本,达官贵族们十分看重面子和排场,千金小姐的一个屁,足以毁灭整个会客现场。曾有富家千金在相亲时当众放屁,然后尴尬自杀的先例,在那种极端环境下,一个屁就等于一条命。
来源:オスティア・ジャパン衣 koromo-kyoto.com
其他文化里也有类似的“放屁耻辱”。爱德华·韦斯特马克的人类学研究发现,在摩洛哥,有人会因为不小心放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屁而自杀。理查德·乔布森也曾记录非洲黄金海岸的部落成员,将屁视为“万端的无耻”、“对他们人格的蔑视”。
屁,本来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却被人类社会贴上了“无耻”“尴尬”等标签,屁大一件事,至于这么严重吗?
屁到底是什么?
屁,一个平平无奇的屁,成分却并不简单。
一般来说,屁含有约400种化学物,大约由59%的氮、21%的氢、9%的二氧化碳、7%的甲烷以及4%的氧气组成——以上气体都是无味的。
屁的灵魂来自其中不足1%的微量化学物——氨、硫化氢、粪臭素、挥发性胺等,这类物质含量极少,但有着令人难以忍受的刺激气味,一亿份空气中只要有一份此类气体,就足以引发人们的警惕。
这其中,尤其值得点名的是硫化氢,它大多来自肠道黏液,使屁带上一种类似臭鸡蛋的气味。美国一位名叫迈克尔·莱维特的医生就说过,硫实在是屁里面最糟糕的成分。打个中国式比方,它就好比女娲造人时吹的那一口气,赋予屁以真正的“恶臭”灵魂。
由于氢、氧、甲烷的混合,屁和沼气非常神似——具有爆炸性和可燃性。2017年4月,东京医科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的一位女病人,不慎在手术途中放了个屁,恰好被手术时所用的激光仪器点燃,导致该病人腰部腿部被严重烧伤。所以千万不要在放屁时,举一根火柴到肛门边上,好奇心会杀死猫和人。
屁的成分如此复杂,来源却只有两个。其中的氮和氧,主要来源于我们咽下的空气,其余则由肠道细菌产生。在我们的大肠内居住着约100种、100万亿的细菌,它们与肠腔内的食物成分相互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所有这些气体在肠道规律蠕动的推动下到达直肠,再由肛门排出体外。
当屁从肛门放出的一瞬间,温度约在37摄氏度,略微高于人体温度,一个你并不想知道的冷门知识是,你排的粪便也是这个温度。但不等你察觉到,这个屁就迅速变热或者变冷,一切取决于你放屁的环境。
而且屁一旦得到释放,奔跑速度是惊人的,根据人们测量,屁撒腿狂奔的速度高达3米每秒。也就是说,只要你达到这个速度,你的屁就熏不着你。温度和气压都会影响屁的速度,一般来说,成人的跑步速度在2m/s~5m/s之间,人还是可以跑过一个屁的。
但真正让你插翅难逃的,是屁的动静——噗!嘭!卟衣…噗哧…
《人类排气史》是这么描述的:
和喷气发动机将煤油燃料转化成喷薄而出的一声巨响一样,你创生一个屁,同样也是将结肠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转换成肠内之气,然后将这些气从一个小孔里排出。这个小孔外覆盖着脂肪皱褶——直肠黏膜的棕色部分,气体排出时这些覆盖物便会振动,通常还会造成肉质的喧响。因此你越是挤压,你放的屁就会越响。
放屁到底“错”在哪里?
作为身体机能正常的人类,我们和屁的关系如影随形,无论你人前如何光鲜亮丽,它时刻潜伏在你的身后,预备破“菊”登场。一个成人,平均每天要放十个屁,人活着就是要放屁。
但这件自然的小事,在人类社会中,并不显得自然。吉姆·道森用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证明,人类世界中“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着对屁的严厉、甚至可以致人死命的禁忌。”
譬如江户时代的达官贵族“不放屁”,由专职人员代为施行。西方古典社会曾对放屁行为如此教化“……假如能够没有声响地把肠子里的气排出来,是最好不过的……”而在我国,每个人都用亲身经历体验着,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中,我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放屁,一种神秘的力量死死地扼住我们的括约肌。
这种对屁的忌讳从何而来?或者说,放屁到底“错”在哪里?
屁的臭味,很可能是万恶之源。我们祖先很早之前就将屁与疾病、瘟疫联系起来,认为人类排放的臭气会传播疾病,污染环境。为了摒弃这种令人讨厌的气味,先民于是对放屁的人予以谴责和排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屁的抵触和否定。
在遥远的巴西有两个部落:苏亚和波罗罗。在这里,屁被归类为“腐烂气味”,相当危险和恐怖,无论如何都要避免。如果在场有人放屁,苏亚和波罗罗人都要拼命吐痰和咳嗽,以清除他们体内的“污染气体”。
现代医学已经发现,屁的臭味与健康有密切关系,但我们祖先可能颠倒了因果关系。臭屁可能是消化道出血、血液滞积在肠腔内所致,也有可能是肠道内发生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小肠炎等炎症。古代人们的生存条件恶劣,容易感染肠道细菌,爱放臭屁,再加上治疗手段跟不上,死亡率非常高。
在这种条件下,臭屁是身体发出的示警,人类对屁的忌讳,本质上是对死亡的恐惧。
屁的来源——食物,也是我们抵制放屁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学家发现,有两种原因导致人的腹内气体增多,食物种类和进食方式。
芋头、绿豆、番薯、马铃薯、大蒜等高淀粉含量食物,饮料、肥肉、多纤维食品,米、面、玉米等谷物食物等,都是非常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来源。某些特定的饮食方式,例如吃饭时狼吞虎咽,下口太快,边吃边大声讲话等,会把大量气体压入食道,在胃里积存大量气体。
可见,屁并不是一件完全自然的现象,它和饮食差异相结合,造就了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简单来说,就是放屁的次数——“特别能放屁”和“不怎么放屁”。
而饮食差异的背后,是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社会群体差异,譬如农村和城市的差异,穷人和富人的差异。
在过去农村的饮食中,谷类和淀粉类占据很大比例,工作环境和性质也决定了他们“风餐露宿”和“狼吞虎咽”的吃饭方式,因此非常容易在腹内囤积大量气体。而在城市,人们的饮食结构更加丰富,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大,主食之外还有副食,相对来说不那么容易胀气。
而富人们不仅享受着花样繁多的食物种类,闲暇时间的出现,也使他们讲究对食物的精雕细琢,可以断定的是,和穷人相比,他们是“不怎么放屁”的一群人。
由此,放屁成为了一种更经常、更普遍地发生于下层社会成员的行为,成为一种鉴别和区分不同社会阶层的象征。而根据布迪厄和艾利亚斯的解释,一个社会中“文明”“有教养”等概念,都是上层社会为维持其“体面的生活”而形成的习惯和礼仪,下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则是“普通”和“粗俗”的代名词,屁,也就跟随下层人民一起,指向了“不文明”和“没教养”等标签。
憋屁会是一个好方法吗?
虽然我们的文化不喜欢我们放屁,但做人,真的没必要被屁憋死。
每个有故事的成年人都有过这种经历——身处人群密集处,你体内的菌群和食物忽然送来一丝悸动,氮、氢、二氧化碳、甲烷、氧气以及微量硫化物,在你的腹腔里欢呼鼓舞,奔涌向唯一的终点——肛门,而你的男神(女神)就在前方两米处朝你招手。
有的人表面看上去云淡风轻,实则暗潮涌动,已经跟括约肌大战了三百回合,放与不放,一切都在一念之间。
如果你侥幸憋回了一个屁,那么它的下场有两个:
1、潜伏于肠道内,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再次冲破括约肌。
2、屁中所含的氮、二氧化碳、氢、甲烷等有害物质排不出则会被肠道黏膜重复吸收,出现胸闷、腹胀等症状。
如果你有经常憋屁的习惯,那么很容易形成慢性中毒,产生精神不振、消化不良、头晕目眩和脸色蜡黄等症状与体征。早在11世纪,西方就有四位医生提出过“忍屁不放的人有得水肿、痉挛、眩晕以及疼痛难忍的疝气的危险。这些可悲的病症大多时候只是出于一念之差。”
所以,屁是要放的,但如何缓解公开崩屁的尴尬呢?
向法兰西民族学习吧,他们曾出过一本给小孩看的礼仪书《小傻瓜,让我教教你礼貌吧》,其中告诫道,最好是在饭桌下放一条狗,方便随时推卸责任。
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中也传授了一招,“用咳嗽声掩饰放屁声,使那些因自己的放屁声被别人听见而感到羞耻的人有了掩饰的手段。有一条古老的规矩说:每放一个屁咳嗽一声。”
除此之外,尽量少吃油炸煎炒类的难以消化的食物,少吃谷类、淀粉类容易作气的食物,以及不要挤压,响屁是鄙视链最下端的屁,你最好抬起身子,给屁一个通畅的出口。
1556年,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诗人及剧作家约翰·海伍德写下诗篇:“吹出何种风,会令人不快?想到放出的屁,吹风人松了口气。”
我算是松了一口气,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