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美战略博弈的越发紧张的时刻,中国国内一个名叫“孙小果”的人意外赚足了眼球。
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几分可爱的名字,指向的却是一个让很多云南昆明人谈虎色变的地方恶霸。当地甚至有“白天小平管,晚上小果管”之说。
此事令人拍案惊奇之处在于,孙小果在过去20余年时间里,恶行累累,两次因强奸等罪被判刑,其中第二次被判死刑,但是第一次根本未有收监执刑,第二次也很快在改名后抛头露面。于是便发生了警方在接案后发现,涉案的孙小果竟是一个本应在监狱服刑的罪犯的闹剧。
清理“保护伞”是扫黑除恶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与孙小果“虎口脱险”“亡者归来”“东山再起”闹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小果系列案件在昆明当地,甚至在超出云南省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所获得的关注度。
通过媒体报道可知,孙小果的阴影笼罩了昆明民间20多年时间。1997年《云南法制报》曾采访他的父母并发文《可怜天下父母心——孙小果父母访谈录》。1998年,《南方周末》曾有文章《昆明在呼喊:铲除恶霸》,也引起较大反响。1999年中国官方出版刊物《中国法律年鉴》就曾记录过他的违法暴行。
就是在这种几乎是尽人皆知、盖棺论定的的情况下,孙小果仍然得以逍遥法外,而这显然是对法律尊严的巨大讽刺。问题首先在于,孙小果相关人员为何能够屡屡戏弄法律和程序?
难题之一:“暗箱操作”如何杜绝?
在1994年第一次受审时,1975年生的孙小果在检察院的起诉书中被指“现年16岁”,再如被判死刑后以“李林宸”之名在狱外活动,还有其母代他在狱外申请发明专利。通过种种暗箱操作,变戏法般轻而易举地主导法律程序的结果,使法律沦为拱卫拥有特权的法外之人,针对无权大众的一套堂而皇之的管理工具。
难题之二:怎么打掉“隐性权力”?
孙小果系列案件影响长久广泛,始终逍遥法外,折射出当地整体生态环境恶劣的一面。孙小果个人的嚣张程度,与其所在环境的恶劣程度成正比。在这一个恶霸的背后,还有更多的违法之人与违法之事。
孙小果所在的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如此明目张胆尚且平安无事,各种“隐性权力”和潜规则的大行其道也在意料之中。
难题之三:如何掀翻那些真正厉害的“保护伞”?
孙小果被屡捉屡放,根子还是在于当地政治环境出了问题。真正依法处理孙小果,其实并非一件难事,难就难在有人在试图为他的违法行为保驾护航之时,不会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惩处,于是便出现了一次又一次执法之人用违法之举救违法之人的闹剧。因此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不是一件“不能为”之事,而是一件“不敢为”之事。
在孙小果的身后,始终矗立着一个或几个大而不倒的“保护伞”。在云南省近20多年历史上,先后三位省委书记高严、白恩培、秦光荣没有平安落地,其实就说明当地政治环境确实存在较大问题。
那么,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似乎已成“法外之地”的云南,究竟能否真正转入法治的轨道?“三打孙小果”究竟能否终结这场持续20多年的闹剧?
不论如何,如今孙小果已然引起中国全国范围的注意。中共中央政法委表示,“按照党中央部署,中央扫黑除恶第20督导组进驻云南督导,对孙小果案实行交办。”云南省委也已作出表态,“依法严惩、深挖彻查到位,把该案办成铁案“,“对在该案中为孙小果提供保护的国家公职人员,无论涉及到谁,坚决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据《云南日报》4月24日报道,自4月1日中央扫黑除恶第20督导组进驻云南以来,云南省打掉了31个涉黑涉恶团伙,纪检监察机关新立案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等问题338件。短短数十天内,云南数十名公安局长涉黑被查。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孙小果此次涉黑被抓前后,云南省监狱管理局原副巡视员刘思源接受调查。有媒体表示,此人正是孙小果被判死刑后的服刑监狱的副监狱长。
由目前的信息可知,此次对孙小果相关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确实动了真格。云南官场也将在这一轮全国性“扫黑除恶”行动中得到一次比较彻底的整顿。
不过仍然存在两个值得担忧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在扫黑除恶之后,如何防止地方黑恶势力再度滋生。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其他地区是否也会得到这般的重视和处理,毕竟云南的特殊之处在于孙小果引起了中国全国范围的注意,而其他地区却依然失声于社会舆论和外部监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