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0多年前已经被判处死刑的人孙小果“死里逃生”,近期引发舆论关注。
4月24日,因早年犯强奸罪等多项罪名被判死刑的孙小果,在近期云南扫黑除恶行动中,再次以涉黑涉恶为名被打掉。多次犯案被判死刑,20多年后改名换姓再次露面,摇身一变成为夜场大佬,一时间网络议论纷纷。网友猜测孙小果有“神秘背景”,甚至怀疑其生父是某“大领导”,“官二代”“衙内”等标签不胫而走。
面对滔滔舆情,当地积极回应。5月17日,昆明市扫黑办表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5月28日,云南扫黑办公布孙小果案办理情况:11人采取留置措施,9名犯罪嫌疑人执行逮捕,23名犯罪嫌疑人予以刑事拘留。备受关注的孙小果的家庭成员情况,也一并被通报。
通报显示,孙小果生母孙鹤予,曾用名孙学梅,系昆明公安局官渡分局原民警,并非外界所传的连跳三级的警督,因包庇孙小果强奸罪被开除公职,于1998年获刑5年。继父李桥忠,1992年与孙鹤予结婚,1996年从部队转业到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任副局长,1998年因帮助孙小果办理取保候审受到留党察看两年、撤职处分,2004年任五华区城管局局长,2018年10月退休。此外,孙小果祖父母、外祖父母均只是职工,现已去世,生父陈某为昆明某单位职工,23年前就中风瘫痪从单位病退,2016年病逝,经查与孙小果案件无关。
与网友猜测的“大领导”不同,官方通报的结果显示,孙小果的家庭背景确实普通,不过是政法系统子弟出身,并没什么了不得的背景,也不存在什么“没有人敢说出他生父名字”。
对此,一些网友质疑官方通报的真实性,这是公权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的表象,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质疑和负面评价,这种现象在许多重大舆情事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需要公权部门对自身形象的持续修复。但就事论事,孙小果一案,在中央高度重视、舆论高度介入的背景下,相关部门继续做假的风险太高,虎哥对通报的信息的真实性表示认可:孙小果的家庭背景确实普通。
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家庭”,何以让死刑犯“死里逃生”?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孙小果的“黑暗史”以及操作手法:
改年龄——1994年,孙小果因参与轮奸犯罪被判刑。据报道,在孙小果母亲和继父积极“活动”下,将其年龄改小两岁,改成了未成年人,减轻了刑罚。
虚假患病证明——1994年,孙小果参与轮奸犯罪,其母亲向办案部门提供孙小果患病虚假证明,部分领导及干警徇私枉法办理取保候审,还使孙小果获得了保外就医资格,很快便出狱。
申请专利减刑——1998年,孙小果因强奸罪等多项罪名被判处死刑。而其家人又通过替其申请发明专利的形式,帮助他获得减刑。
钻政策的空子——2000年前后,我国的司法政策从“严打”向“宽严相济”转变。云南作为当时的死刑大省,在“少杀慎杀”的思路下,将一审死刑在二审、再审过程中改为死缓或者无期徒刑的案例并不鲜见。
这些逃脱法律制裁的手段并没有多么高明,在很多公开报道的案件中都曾出现。但这么多手段用在一个罪行累累的恶徒身上,通过几十个“小官”甚至普通公职人员的相互勾结,就能让一个死刑犯“死里逃生”,背后暴露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也更让人忧心。
可以肯定的是,在如今中央高度重视扫黑除恶、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舆论高度介入的语境下,孙小果不可能再次逃脱法律惩罚。
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已时间过半,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新阶段。“啃硬骨头”,就是要打掉一批像孙小果案这样为害一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大案要案;就是要对存在涉黑涉恶腐败、“保护伞”等行为一查到底。
更值得反思的是,全国各地还有多少“孙小果”?如何杜绝下一个“孙小果”的出现?基层司法生态如何修复?制度的笼子如何扎得更紧实?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以孙小果案为鉴,反思法律和司法层面的瑕疵,弥补实践环节中的漏洞,已成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