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称谓,使用频率仅次于“猪”的是“豕”。
《左传·庄公八年》说:“齐侯游于姑棼,逐田于贝丘,见大豕.”猪又称“犭屯(tún)”,亦作“豚”或“肫(zhūn)”。本指小猪,亦作猪解。
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猪,《方言》说:“(猪)关东西或谓之彘”,“南楚谓之豨”。
猪还有许多有趣的戏称,如因面部黑色而称“黑面郎”。宋代孙奕《示儿编》说:“猪曰长喙参军、乌金.”“参军”是古时官名,猪因喙长,故戏称。
“乌金”之名始于唐代,因有人养猪致富而得名。还有一种称法叫“糟糠氏”,乃因猪以糟糠为食,故称。宋代陶谷《清异录·兽》说:“伪唐陈乔食蒸肫,曰:‘此糟糠氏面目殊乖,而风味不浅也。’”
图一:7000年前的猪
图二:6000年前的猪
图三:5000年前的猪
图四:商代的猪
图五:汉代的猪
图六:魏晋南北朝的猪
图七:隋代的猪
图八:唐代的猪
图九:清代的猪
图十:现代的猪
相信了解过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古代人们很忌讳名字跟皇帝或者皇后的相同,一个字也不行。就如宋太祖赵光义,原名叫赵匡义,因为哥哥赵匡胤是当了皇帝,于是改名为赵光义。在人们看来,名讳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古代人与人之间称呼对方大多数都是称字,很少叫名字,因为直接叫人名是十分不尊重人的体现。
而明朝朱元璋,姓朱也属猪,这可真让人头疼,因为别的姓的话除了用作姓之外也没别的用途,而这个“朱”,与“猪”同音,难道就不能提“猪”了?显然不可能啊,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作为发展根本,百姓都时要耕地的,那么牛在古代是违法的事情,因为牛是主要劳动力,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就没有庄稼,就吃不饱饭,那就只能用猪肉来替代了,而养猪户到处都是。自从朱元璋称帝之后,这可让人头疼了,买个猪肉都不能明说,对所有人来说都不方便。
于是大家想到了用另一个字来形容,将猪改作“豚”。在古代人们还不知道有海豚这回事,于是这就是猪的另一种说法了,还有“彘”(zhì)字,豚指小猪,彘指大猪。而朱元璋上位后,当地百姓还好些年都不敢吃猪肉,导致卖猪肉的一时之间,没了饭碗,生活过得穷困潦倒。直到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访,看到一户人家过年没有贴春联,感到十分奇怪,一般人再穷也不会穷到连春联都贴不起吧。于是朱元璋很好奇,走进去看看是什么情况。
直到来龙去脉之后的朱元璋,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让人准备纸墨,亲自写了一副对联赠予他,还给了一些银两给他,可见,有些皇帝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开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