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网友留言问吕不韦的事,大意是说,吕不韦不过是个商人,从没在体制内待过,他为何后来能拜相封侯,难道只是因为他投资了嬴异人?他直接进国家部委,他是如何胜任这种工作的?今天330就借这俩问题来聊一下吕不韦。
公元256年,秦昭王在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后,继续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兵攻打了隔壁的邻居韩国,以及赵国的邯郸。秦国的咄咄逼人,让中华大地名义上的主人周赧王坐不住了,于是他派人联络了几个诸侯国,组成联军开始打秦。《大秦赋》根据这段史事,给吕不韦和嬴异人都加了戏,并给吕不韦点开了“军事技能树”。
编剧为什么敢让吕不韦“懂军事”呢?只是因为剧情需要?330认为并不是。大家都知道,吕不韦在和嬴异人一起玩耍前,是个低买高卖的生意人,但大家未必知道的是,吕不韦可不是一般的生意人,他当时做的是跨国生意(这点从他家在卫国,却在赵国能进得了嬴异人的门,而又熟悉秦国秘辛,并能搭上华阳夫人就能看出来),而且货物也应该也不一般。
经常看美剧的人估计都知道,跨国商人的财力和情报,远非一般商人可比。而吕不韦作为一个成功的跨国商人,肯定也对各国的情况心知肚明,而且作为一个跨国集团的老总,他也不可能独自掌控自己的商业帝国,他的手下应该雇有众多的职业经理人,而其中也一定会有极具战略眼光的高人。所以在《大秦赋》中,吕不韦能有所表现,其实并不突兀。
而且大家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以后,应该也早已知道,任何组织的大老板,都未必真的精通公司的主营业务,他们最厉害的,是行业的前瞻以及各种的资源和关系。所以对吕不韦来说,如果让他去干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基层小吏,他可能未必能干的好,但是让他去做综合性较长的高官,那么对他来说,其实难度并不大。
只要政治正确,一般就不会出大错,如果还能知人善任,那么他出成绩也是手到擒来。所以330认为,吕不韦凭借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应该不会“尸位素餐”,这一点有关专家也已经考证过。除了广为人知的《吕氏春秋》(这本书不光学术理论,还有很强的实用性,尤其是在农业等方面)之外,他其实还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在他掌权的十余年间,他并没有因为一朝权在手,就开始标新立异,而是依照当年商鞅的思路,继续发展大秦的国力(秦始皇能一统六合,吕不韦也是极有贡献的)。据史料记载,滋养汉中的郑国渠,让四川变成天府之国的都江堰,也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正是这两条水脉的修建,才使得秦国的粮食,足以支撑秦国连年用兵,从而一统中原,除此之外,吕不韦执政时,秦国的人事任用和兵制改革,也都取得了一定进步。
也就是说,吕不韦直接进入国家部委后,其实做的还是不错的。而根据一些专家的考证,吕不韦其实也并非直接当的丞相,在他和嬴异人从赵国回到秦国以后,秦昭王就很欣赏他,想封他为上卿等官职,但是吕不韦辞谢了,而是一直陪伴在嬴异人身边,当个府丞(府丞更像是吏而非官)。后来随着嬴异人的上位,吕不韦才青云直上,而吕不韦在任府丞时,他还经常到各地去做调研,这也为他以后的执政补足了“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缺憾。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吕不韦的工作能力,已经不再担心。那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吕不韦如果真的只是“囤物居奇”,那么嬴异人就是再感谢他,也未必敢把国家交给他治理。而嬴异人之所以敢用他,其实还是看重吕不韦的真本事。诸葛亮当年虽然有“隆中对”傍身,但是因为刘备对他的能力还不太相信,所以在最初之时,诸葛亮就很少活跃于战斗一线。
咱们通过两个问题,了解了吕不韦好的一方面,咱们既然聊到了他,就再说点“题外话”,吕不韦既然那么优秀,他为何会被秦始皇赐死呢?难道只是因为他和赵姬的那点事吗?330认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他的权势过大,对秦始皇产生了威胁,才是他致死的原因,所以330认为,他并非死于宫闱之事,而是死于政治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