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秦始皇,往往会顺带着提溜出几个标签,秦统一六国的执行人,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人……以及“焚书坑儒”的罪魁祸首。前面的两个估计大家都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他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呢?难不成真是因为秦始皇是个“暴君”?要知真相如何,还请听骆驼细细道来。
“焚书坑儒”这四个字,如果只从字面上来理解,一般人很容易理解成秦始皇为人暴虐,不光把不喜欢的书给烧了,而且还把教书的儒生给埋了,而对于对历史有一些了解的二般人来说,他们可能会理解为,这不就是“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变种吗,秦始皇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继续商鞅“以法(法家)治国”,而压制“以仁(儒家)治国”吗?但真实的答案却并非如此。
在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点铺垫,介绍一些背景资料。众所周知,在秦一统六国之前,中原统一的王朝,是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俩建立的周朝。周朝管理国家用的是一种叫“分封制”的制度,这种制度有点像今天的“分包制”,周朝的各代大王就像是项目总包的包工头,而在他们之下,是“承包”各个封地的诸侯,在诸侯之下,又有给诸侯打工的“卿大夫”和“士”。
从原则上来说,周朝的“王”们说了算,“诸侯”、“卿大夫”还有“士”,都是他的下属,但实际上真听命于王的,只有“诸侯”,而除了“王”亲自领衔的地盘之外,“卿大夫”和“士”只对给自己发工资的“诸侯”负责。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周朝的王们,不用操心那么多的“闲事”,只要管好诸侯就行。但它的坏处也同样明显,那就是封地中的“卿大夫”和“士”,只忠于管他们的“诸侯”。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因为各自情况不同,于是就开始慢慢分化,有的势力比较强,就可以随时侵略周边弱小的诸侯,从而强者恒强,而弱者则逐渐消亡。再后来,这些诸侯国的实力开始超越周朝的“王”,“王”们就开始变成了吉祥物。大家看了《大秦赋》的应该已经发现,当时虽然周王还在,但是秦、赵等国根本就没拿他当回事。
因为这种制度存在明显缺陷,所以到了战国时期,有的诸侯国就开始在国内改革,用别的制度来代替“分封制”,这里面比较有名的是楚国的“县制”和秦国的“郡制”(郡县制成熟要到秦始皇时期)。虽然这些制度的叫法不同,但核心思想基本一致,那就是在诸侯之下的各级官员,都要归诸侯管理,而他们的工资也是由诸侯来发,这就和今天的公司类似,员工可以分级,可以有自己的领导,但是他们都必须向老板负责。
这些制度在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前,虽然已经开始在用,但出世的时间较短,所以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大秦国的内部,也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秦始皇为了防止这种争端,最终会动摇大秦的根基,于是就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开始进行秦国的“文字整改”。当时秦始皇下令,把历代和分封制相关的书籍,统统烧掉,当时为了早日完成这项工作,所以并没有过于细分,所以很多书都被“冤枉”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并没有做的“太过”,有关民生、诸子百家……甚至“身世清白”的史书,也都保留了下来,而且在这次“焚书”行动中,秦始皇只是提出了私自藏书的惩罚,而并没有去“坑儒”,因此秦始皇所造成的这次“文化浩劫”,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严重。而真正对秦朝之前的文化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是“伟大”的汉武帝,是他遵从董仲舒所执行的“罢黜百家”。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怎么只有“焚书”,“坑儒”上哪里去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秦始皇并没有“坑儒”,这都是汉朝的文人对他的污蔑,他当年坑的并不是读书的儒生,而是“装神弄鬼”的术士,因此在早期的记录中,原话是“焚诗书,坑术士”。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坑”术士呢?是因为他当时就不相信封建迷信,所以要“斩妖除魔”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要不然徐福要敲棺材板了。真实的情况其实是:在秦始皇“焚书”的第二年,发生了一些让他很愤怒的事,他曾经为了长生不老,花大价钱雇佣了一帮术士,这些术士拿钱的时候,向秦始皇拍了胸脯,说一定能把课题完成,然后让秦始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但最后他们因为无法结题而又不想被罚,于是都偷偷的跑了。
如果他们只是偷跑,那么秦始皇估计能抓就抓,抓不住也就算了(徐福:你想多了,不是每个人都有我那么好运),但是这些术士不光逃了,还四处散播对秦始皇不利的谣言,从而想掩饰自己的无能。秦始皇得到消息后,当时就怒了,于是不光想尽一切办法,把这帮人给抓了,还株连了很多无辜的人员,据史书记载,当时被秦始皇“坑”了的,足有“四百六十余人”。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秦始皇当年“焚书”和“坑儒”,都不是因为自己的暴虐,而都是事出有因,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当时的手段确实有些过激,但他在这两件事上的作为,和那些手段更加暴虐的君王一比,其实......那么为什么他的影响会那么坏呢?其实大家想想大唐怎么说隋炀帝,大清又怎么编排大明就能理解了,要不怎么有人说“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希望大家看了骆驼的文章,能对秦始皇和“焚书坑儒”有一丢丢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