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华夏从秦开始,我们有了统一的度量衡,有了统一的文字,从此凭着强大的原典文化基因,我们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繁衍生息,文明的火种从来没有中断过。
这一切都来自源两千多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秦始皇消灭六国的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幕,所有的将军士兵,智谋勇气,国力国运,都在华夏大地上做着最后的较量。
《大秦赋》作为大秦帝国的最后一幕,表现的正是这场浩浩荡荡的统一之战,统一对于已经混乱了几百年的华夏大地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情。
但大家最难受的不是将军战死沙场,而是被小人陷害而死,将军从来不怕死战死,怕的是死的糊里糊涂,怕的是死在自己人手里。
李牧死,赵国亡,赵王怎么就能那么糊涂,杀了李牧呢,这明摆着是自毁长城呀,但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面,如果你读一读历史,你会发现这段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李牧从某种程度上讲死的并不冤。
(01)战国之乱
战国是乱世,这种乱从根源上讲,就是周天子式微,周朝的礼乐制度开始崩溃,征伐皆不出自天子,大家之间相互打来打去抢地盘,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国际局势的基本盘。
这种大家相互打来打去的场面,基本上每个人都能说出来,但这只是乱世的一面,乱世之所以被称作乱世,那就是他还有另一面乱常常被忽略,那就是外面打的不可开交,国内斗争同样是你死我活。
国内斗争最高形式就表现在新任国君的争夺上面,关于那个时代国君争夺战,只有更惨烈,没有最惨烈,太多的事情不断的刷新着你的下线。
就挑最著名的人物来说,齐桓公厉害吧,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连孔子都对都赞誉有加,说要是没有他,我们早就变成野人了。
结果呢,死了之后尸体在床上六十七天没人管,蛆虫都顺着窗户爬了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儿子们正在忙着争夺国君的位置,谁有闲工夫搭理死去的父亲。
那个时代争夺国君的斗争往往非常惨烈,齐桓公自己本身能当上国君,也是在外流浪十几年,最后经过激烈斗争才回国继位。
晋文公重耳也是长时间在外流浪,依靠着自己的亲信支持,最终才成了春秋第一强国晋国的国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让赵国在赵国时代成为军事实力仅次于秦国的国家。
尤其是赵国的骑兵,那更是天下无敌,打的匈奴都无力还手,赵国的凭借着优秀的骑兵,在赵国时代成了唯一能和秦国正面硬干的国家。
但就是这个赵武灵王,下场也没比齐桓公好到哪去,起码齐桓公是死了之后没人管,至少生前没受罪,赵武灵王倒好,一代雄主竟然是被活活饿死的。
起因还是老套路老故事,年老的国君有了小儿子,于是在小儿子和大儿子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说支持小儿子,一会儿又觉得大儿子挺可怜。
谁曾想这两个儿子都是省油的灯,在赵武灵王活着的时候就直接干架,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最后掌握军队的下儿子赵何,困在了沙丘宫,任何人不得接近。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最后时光竟然是连鸟蛋都吃,最后实在没得吃,活活饿死在了沙丘宫,创造了当时最厉害骑兵的君主居然是这个结局,怎能不让人唏嘘。
以上还都是最出名的君主,其他不太知名的类似的争夺国君之位,发生的各种没有底线的事情,那实在是太多了,那个时代你不仅要去同外国争斗,同时还必须面临国内残酷的斗争,作为一个君主内部和外部都是他要考虑的,有时候甚至内部的事情还要大于外部的事情。
(02)赵国大将的抗命不遵
在经历了不断的杀伐之后,战国时代的君主心里早就明白一件事,只有把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才能保住自己的命,这是无数次血淋淋的教训之后,才学到的宝贵经验。
而赵国发生叛乱的次数尤其多,君主对军队的控制也是格外重视,动不动就要担心在外领兵的将军有问题,新君继位兵权一定要交给自己的嫡系。
廉颇是赵国名将,他的做法很耐人寻味,新任国君派乐乘去接替他将军的位置,他看这个新君的狗腿子不顺眼,不但没有教出兵权,反而是直接攻打乐乘。
那乐乘那是对手,自然是落败了,但这件事明摆着是廉颇违抗王命,直接在赵国没有了立足之地,迫不得已逃到而来魏国。
正是廉颇的冲动造成了这种不可挽回的结果,才有了后来郭开的使坏,让赵王相信廉颇已老,不能再为赵国效力了。
李牧同样是这个样子,当赵王怀疑李牧有问题的时候,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取代李牧,李牧那同样是不服从命令,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绝教出兵权。
最后赵王设计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战国四大名将自从陨落三个,只剩下王翦一个人,而王翦即将达到他的人生最高峰,灭六国之战他自己一人灭了五国。
赵王昏庸,郭开无耻,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仔细看看廉颇和李牧的行为,不能说他们做的就是完全对的,甚至从某些层面上讲,他们的做法是错的。
前面说过,赵国时代内斗非常频繁,君主对担心的就是军队对自己不忠,赵王只是派人接管了军队而已,并没有说要杀了主帅,结果赵国的这两个大将军做法都比较极端。
廉颇不从命,直接攻击新主帅,最后逃亡到魏国,李牧同样的是抗命,最后被赵王杀害,这种不遵王命的行为,你让赵王怎么想,再加上小人的挑拨,那肯定认为你就是叛徒呀,这是要造反呀,那你在君主心里的印象那能好吗?
而且我是站在事后的角度来看,知道赵王是昏庸的,李牧廉颇都是忠诚良将,但是在当时作为赵王,你很难不去怀疑他们,毕竟历史上发生叛乱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再看看秦国,对比一下,就能知道秦国为什么能成为最强的国家了,因为他们相比于个人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法度,这些都是商鞅打下的基础。
(03)秦将的绝对服从
战国四大名将,如果从战功来说,那白起绝对是排名第一,甚至纵观中国历史,白起那绝对当得起兵神的称呼,但中国的兵神不是白起,因为白起杀人太多,杀降也太多,简直就是一尊凶神,所以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并不高。
但单论军事才能,那白起绝对厉害,彻底为秦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尤其是长平一战坑杀赵军四十万,彻底改变了秦赵的实力对比,让赵国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格。
就是这样一个杀神,在王命面前那也得低头,长平之战之后白起和当时的宰相范雎有了矛盾,最后主张一鼓作气消灭赵国的白起,被罢免了将军的职务,闲赋在家。
白起实在是气不过,但是王命还得遵守,这是秦人的原则,最终被秦王赐死,拔剑自刎,秦国大将王翦同样有被罢免的经历,同样的也是王翦接到罢免令后,直接就服从了,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
同样是名将,在面对自己的罢免命令的时候,秦国将领和赵国将领表现出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法,这也反应出,为什么秦国最后能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
军队要想有战斗力,就必须令行禁止,上下一心才能打胜仗,赵国是有名将,但是他们对于王命,似乎总有一种傲慢的态度,这说明赵国的法度十分不严格,在这方面平时就没有做好制度建设,王命能不能得到彻底执行,直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
不管是廉颇还李牧,接到的都是罢免的命令,但是他们的做法实在有点反应过激的极端,李牧是直接抗命,廉颇是更过分,不但不听命,还直接攻击新任主帅。
这样的军队,如果下面的人有样学样,是很难有战斗力的,因为大家肯定都觉的自己是对的,当上级下了一个命令,如果你觉的有问题,就拒绝执行,这样的军地怎么能形成战斗力,就算是有名将,那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这里并没有为任何人翻案和洗白的意思,赵王是昏庸的,郭开是混蛋的,但廉颇和李牧的做法,同样是值得商榷的,并不是完全没有错。
站在国家和君主的立场,一个将领不肯交出兵权,那就是视同造反,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一样,赵王选择了在最关键的时候杀了李牧,这个做法也太极端了一点。
极端的君主,碰到了执拗的将帅,看来天要亡赵,谁也救不了呀,李牧死赵国亡,一切都结束了,只留下万丈红尘的历史,静静的任凭后人评说。